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3年教育变革与人类发展国际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3-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段丹洁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9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浙江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协办的2023年教育变革与人类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本届研讨会以“重塑教育体系:创造更加可持续的世界”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国的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国际组织官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西南大学原副校长陈时见以“高质量教育的政策向度与实践方略”为题,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核心要义及关键路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陈时见表示,实现民族复兴离不开教育,教育强国建设要依靠高质量教育,要从人民普遍诉求考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开展顶天的教育、立地的教育、未来的教育,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阿尔杨·瓦尔斯(Arjen Wals)以“面向人类和地球的教育的重新构想:对教学、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整体性和批判性路径思考”为题,从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教育的协同作用出发,强调可持续发展不应该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还要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人类与地球”的多重关系中,培养学生生态素养,发展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实现人与地球的关怀共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滕珺以“百年激进的‘三态危机’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题,具体探讨了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面临生态危机、心态危机和世态危机等三种不同形态的危机时的应对之策,同时指出以中国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仅丰富了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教育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全新的参照。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亚里·拉沃宁(Jari Lavonen)以“芬兰中学气候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为题,从对气候素养的界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详细解释了芬兰中学开展气候教育的一整套模式,包括将气候素养融入各学龄阶段教育课程标准、重视参与式和体验式教学,倡导气候变化的跨学科教学等,帮助学生深化对地球生态的了解,掌握作为地球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在圆桌论坛环节,与会嘉宾深入讨论了教育变革倡议的内涵和意蕴,并提出在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与挑战时贯彻和落实未来教育愿景的具体措施。

在平行论坛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家校社协同体系建设”“产科教融合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同教育体系的衔接与融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研讨会”6项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

本届教育变革与人类发展国际研讨会就如何推动教育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如何创新性地重塑教育样貌等问题,为中外比较教育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探讨对策的高端学术平台,同时也是推动中国教育学者走向国际舞台,充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的重要学术举措。该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品牌活动“世界比较教育论坛”互为补充,成为我国比较教育学者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平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