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教育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津召开

时间:2024-0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班晓悦 孙美娟 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 孙美娟 通讯员 闫瑾 刘昌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术交流研讨为天津城市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智力及学术支持,4月7日,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教育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弘扬“公能”教育思想

开幕式上,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天津市社科联主席薛进文围绕“教育、城市文化、学脉和文脉”,针对如何促进城市文化的多元发展、强调城市特色的精神面貌等问题进行解读。他提出,教育是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老校长张伯苓的“公能”教育思想,在促进城市文化多元发展、强化城市特色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要聚焦社会实践,从张伯苓等老一辈教育家身上传承弘扬“公能”教育思想、爱国教育思想的精髓要义,发挥学科优势,充分融合历史文化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国情,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支持。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天津市张伯苓研究会顾问张元龙从城市发展的内涵出发,回顾了南开大学百年办学历史,并就大学与城市的融合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他提出,南开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允公允能”的育人理念,义无反顾地救国家、救民族于危亡之际,这体现了南开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顽强不屈的精神。他围绕严修“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张伯苓“留德不留财”的毕生追求等方面内容进行阐释,提出要牢记“立德、明德、留德”的使命担当,弘扬公能品格,展现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提出,本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深入挖掘天津城市文化基因、探讨教育与城市文化塑造的学术盛宴,对于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南开大学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前沿,要提升教育科研服务能力,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以产业发展助推科教兴盛,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南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向天津市社科联对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和高度信任表示感谢。她提出,南开大学是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建的南开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近代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与城市相伴相生、双向赋能。南开系列学校秉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宗旨,自立图强,奋发作为,深深扎根祖国大地,培养了一大批“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杰出人才,既与天津现代化进程相伴,也把服务天津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为天津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高等教育促进城市文化发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主持开幕式。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亚东主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探讨了教育资源、空间关系对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根本影响。他认为,从教育和城市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议题。它需要我们把教育史和城市史的视角结合起来,同时将问题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近代中国变迁的视野中加以评估。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王振良讲述了大学发展与天津文化转型之间的密切关联。在他看来,天津城市居民五方杂处,文化雅俗并存。高等教育或者说大学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空间格局,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提高了城市居民素质。可以说,大学雅文化的辐射压缩了俗文化空间,大大提升了天津城市文化品位。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田涛以“旧道德与新教育”为题,分析了张伯苓和南开教育的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学校是张伯苓的一生功业,张伯苓也为南开教育打上了深刻的个人印记。传统士大夫的道德追求与行为准则与新知识、新思想的结合,是张伯苓身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可理解为南开教育的一个性格特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侯杰与合作者杨宇辰探讨了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对中国人人格重塑的巨大影响。他表示,近代中国教育家张伯苓吸收外国成功经验,充分认识到将集体主义与国家认同等观念植入中国人之人格中的重要性。张伯苓的“公能”教育思想与人格塑造理念及其实践,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也提醒着我们对人格培养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会议还设置了分组讨论。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大学与城市文化、张伯苓思想与南开发展两个议题展开研讨。

会议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南开大学主办,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史研究室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学院承办。据悉,今年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举办的第20年,学术年会一直致力于打造聚焦理论前沿,营造学术氛围,展示科研成果平台,已成为天津社科界广受赞誉的标志性、品牌化学术活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