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徐州举行

时间:2023-1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11月25—26日,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主办,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徐州市委宣传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承办的第五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汉文化名城建设研讨会在徐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建好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部署,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智慧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中国大运河延绵千里,跨越古今,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流淌2500年的悠悠大运河与中华文明命运关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也是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脉络,千年运河的修造与利用承托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协同共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的天然河流大致都呈自西向东的流动方向,南北之间缺乏可利用的天然河流,由于河流的阻隔,文化也呈南北区域分隔状态。早期运河的开拓,加强了局部地区的沟通联系,隋代大运河的贯通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南北水运交通体系,唐代中期以后大运河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动脉,明清时期漕粮转运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协作,清末和民国时期大运河逐渐走向衰退,但江南运河等河段仍然是区域资源流通的重要通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运河的整治工作稳步推进,江南运河、苏北运河、山东运河等段的通航能力得以明显提升,沿运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为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大运河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真实写照。要进一步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梳理历史脉络,挖掘文化资源,讲述运河故事,弘扬时代精神,为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卫东介绍说,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的北门户,徐州拥有181公里长的河道,是大运河流经8个省市当中运河长度最长的第一市。大运河之于徐州,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延绵文脉的文化之河。近年来徐州着力挖掘运河文化的潜质,全面梳理大运河基本情况,高标准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运河沿线的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着力扮靓运河文化颜值,健全大运河水环境保护区域的协同机制,高质量开展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充分彰显大运河的徐州段的生态智慧和山水田园的绿色示范精神;着力提升运河文化的价值,高标准实施窑湾核心展示园、吕梁山孔子观洪核心展示园等文化标志性工程,推进青山公园、运河滨水休闲公园等项目,打造集品牌景区、城市公园、生态景观文化遗产展示为一体的文化地标。此次会议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汉文化名城建设,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高水平研讨将为大运河文化带以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咨政服务和智力支持。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方忠在致辞时表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徐州是中国大运河的枢纽重地,运河文化和古黄河文化在这里交织750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也让徐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熠熠生辉。江苏师范大学不断整合学术力量,集聚了一批优秀学者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研究和各项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徐州黄河文化传播研究、大运河工匠文化研究、大运河景观与遗产价值研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研究、大运河城镇与非遗研究等多个有特色的研究板块。学校将继续推进徐州运河文化史、徐州运河史等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徐州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决策咨询成果的产出。

强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浙江省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志荣介绍了浙东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并提出,浙东运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要建设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形成了“运河是我家、保护靠大家”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保护、传承、利用效果。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晏梁学术智库中心主任许梅报告了两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和文化建设进展。以切实保护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为基本遵循,实践中各地全面开展大运河河北段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沿运河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大运河河北段的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廷海以扬州蜀冈地区为例分析了运河城市遗产认知与保护问题。他提出,要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系的角度认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一步认识每个名城的特殊个性与历史定位,突出强调每个历史文化名城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和锦绣中华大地中的历史定位和特别作用,充分完成和承担其历史的使命。徐州市政府参事、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认为,运河不仅大幅度地改变了徐州的地貌和经济,也深刻地影响了这里的民情和风俗。徐州运河文化囊括了彭祖文化、徐国文化、汉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延续时间最长,最具包容性和代表性,最能把徐州各种单元文化统领、整合起来。以运河文化为核心进行凝练、弘扬、传播,将更好地形成徐州文化的综合品牌效应,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周润山以大运河河南段考古发掘实践为例,分析河南大运河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要加强对河南大运河资料的系统整理、分析与研究,形成大运河研究系列成果,为河南大运河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考古资料支撑。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介绍说,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建设“两园两带”:以运河廊道为主体的会通河集中展示带、临清元明大运河汶卫交汇集中展示带,以文化遗产点为主的临清运河钞关核心展示园、阳谷梯级船闸核心展示园。要深入挖掘城市深厚与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使运河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金名片。

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徐晓光提出,在“运河学”研究中可运用人类学方法,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生物性与文化性,揭示文化特质的源头与演变;用“流域人类学”方法进行跨流域、跨区域的经济交流、地域联通、人水交融研究;用制度人类学方法研究建设运行中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