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勇: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时间:2018-03-0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湖南智库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这五个方面的总要求中,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虚功实做,不断繁荣兴盛农村文化,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应对农村文化建设新情况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与此同时,随着城乡要素流动的较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农民的精神世界均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的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的形象死灰复燃,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不强;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的问题让人们陷入既怨声载道又身不由己的无赖之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重义轻利等中华优化传统美德逐渐淡出。虽然通过发展产业和外出务工等方式让一些农村和农民富裕起来了,但市场交易规则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乡土社会原有的交往规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新的交往规则却又没有建立起来。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时代,农村的文化风貌、农民的精神世界正处于重建的历史关口,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重建乡村文化和农民精神世界的客观需要。

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是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全面振兴,必须注重协同性和关联性,坚持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在落实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总要求中,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产业兴旺离不开乡风文明做支撑。相对于产业发展而言,乡风文明是乡村的软实力,是吸引要素资源到乡村发展产业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来看,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乡风文明建设上不去,产业兴旺是难以实现的。其次,生态宜居离不开乡风文明做依托。山清水秀固然是生态宜居的重要条件,但如果没有乡风文明做依托,单纯的自然生境难以让人内心安宁,乡村不可能成为宜居之地。再次,治理有效离不开乡风文明做基础。乡风文明既是治理有效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中,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本质上是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基础的“善治”。最后,生活富裕离不开乡风文明做后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宽广、要求越来越高。生活富裕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和家庭层面,而是体现在更为广阔的乡村社区,邻里之间、村落之间,大家富裕才是真的富裕;也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而是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新气象在内的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坚持从长计议久久为功。建设乡风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精心谋划、干在实处。一要强化乡村文化建设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境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层面谋划。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必然趋势,一些发展条件较差的村庄是注定要消失的,乡村的布局和发展要跳出农村建农村,认清城乡关系的演变趋势,动态把握乡村发展。为此,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为农村人口迁移和集中居住创造条件。强化区域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要将乡村文化规划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到多规合一中或制定单独的专项规划,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二要挖掘农耕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要切实增强对农民主体性的尊重和对乡村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动态把握新时达乡村农民的文化需求,走进社会转型阶段乡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引导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对乡民日常生活的把握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和保障体系,提供服务效能,构建新时代新型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举办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