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成文化强国”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打造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宣传战线的时代课题。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量及国际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时强调,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文化要和科技深入结合,要坚持守正创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舞了士气、提振了信心,也为提升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国际传播力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我省应多措并举,着力引导并支持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轻骑兵、强化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生力军、以文化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
——推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打造更多国际传播精品力作。
强化视频内容建设,努力创作原创精品。原创性作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应推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力打造原创性精品佳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造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和当代中国社会活力、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品,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文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视频产品。
善用丰富文化资源,增强国际传播的渗透性和融合力。中国文化、湖湘文化丰富多彩,应增强文化自信,以文化为载体,生动鲜活讲述中国故事,巧妙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诠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诠释,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性和融合力,让中国文化不但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
创新表达方式,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视频创作者应关注世界话题、与国际接轨,加强对国外不同受众习惯和特点的研究,在内容层面注重全球沟通和传播需要,融通中外话语表达,建构传播体系,做到“中国话语、国际表达”。
——拓展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国际传播方式渠道。
拓展国际营销市场,做大视频内容海外发行。要善于“借船出海”,利用YouTube等海外平台,打通海外落地渠道,建构分销网络。要善于“造船出海”,推出属于自己的视频平台,直接面向海外客户,不再受制于人,以开放平台的海量内容和巨大体量在对外传播历程中实现国际教育、跨国旅游等跨界融合创新。
推动体制创新,拓展国际共研模式和盈利模式。增进与海外知名内容制作机构合作,共同研发综艺影视项目。此前的《身临其境》《声入人心》等热门节目均在跨国共研中诞生。应借此势头,疏通思路、开阔视野,进一步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拓展国际共研模式,助推内容产品的海外版权交易,提升“中国制造”文化品牌影响力,完成从“送出去”到“卖出去”的国际传播方式转变。
——善用视频文化国际传播的先进技术。
善用新技术开拓新赛道,重视发挥技术引领和支撑作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应通过“视频+科技”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用好5G、4K、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此前在马栏山首次使用的“快剪辑”技术、人工智能手语转化技术,便处于世界技术前沿。应借此势头,围绕5G高新视频多场景应用,构建高新视频云化制播、异域协同、高效传输、多端应用的全链路技术平台和体系,大力结合新技术优势讲好中国故事。
善用新媒体与新平台,精准推送、同好集聚。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内容正越来越多地向移动端设备转移,这已成为视频文化呈现的主流方式,视频行业的内容生产和渠道分发也面临着变革与升级机遇。海外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更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获取中国信息,应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精准推送、同好集聚等方面的分众传播优势,有效提升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覆盖面。
——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善用国际规则。
提升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国际传播力,人才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应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内容创意人才、视听声画特效制作人才、知识产权维护和营销运营人才。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和国际交流,使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企业熟悉国际惯例、善用国际规则、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强化对外文化传播。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