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华章琳:数字治理赋能生态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

时间:2023-0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华章琳 何文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用好数字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构建生态治理数字化新格局。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数字领域体现在日趋广泛的群众参与、高效的协同治理、公开的民主监督和规范的制度建设中,以能否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环境的向往、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为检验标准。

  一、找准倾听民声的“着力点”——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广泛化

  精准把握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导向。生态治理在数字领域应以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环境需要为导向,通过大数据、融媒体等方式,保障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反映渠道畅通、对环境污染问题研判调度专业及时、环保督察时群众举报受理转办方便快捷。深入把握“回头看”这一工作在数字领域的薄弱环节,补齐生态治理行动短板,保证群众反映的生态问题“网上有人看、网下有人办;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接受民主监督。鼓励社会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和企业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开环境安全指标情况、专项治理方案等信息,提高服务内容的社会知晓率。保障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增强环境诉讼的技术支持,提高对群众问政回应的主动性。利用好环保热线和网络举报平台,数字平台的高度活跃性能够为社会活力不足的现状提供补充,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政府与群众的双向互动,拓展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形式和互动内容,明确在网络参与的生态治理问题,最终会落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实处、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从“键对键”到“面对面”的深度链接。

  利用好数字平台了解群众生态环境诉求。我国人口以及数字平台的庞大数量使政府部门需要面对和处理同样庞大且复杂的数据量,但同时种类众多、特点鲜明的网络平台也有利于群众充分表达个人观点与合理诉求,这就为广泛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提供了渠道,及时应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健康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坚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网络平台深度链接民生根本诉求,集中体现着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矛盾与生态问题,精准体察民之所想,明晰回应民之所盼。

  二、抓好汇集民智的“关键点”——协同防治生态问题高效化

  提升协同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充分发挥数字平台优势,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推行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综合防治能力。统筹生态数据资源,积极开展政府、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加强环保智库等数字平台建设,促进新材料、新技术创新发明与生态环境领域相融合,提高环保技术装备产业竞争力,避免因信息差造成的重复人力、物力浪费和不必要牺牲,通过数据分类整合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充分发挥信息数据价值。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满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坚决做到数字利民、数字为民、数字惠民 。

  加强大数据信息监测分析能力。在加强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公民生活方式实践调查、生态风险评估等基础调查力度的前提下,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等重大风险防控和预判监测的主动性,将污染倒逼治理转化为主动应变。强化对污染物的绿色环保替代品及其监检测设备的研发,加强对大气、土壤污染等预警网络系统的技术开发,实时监控重点行业、溯源危险废物,对不法分子滥排工业垃圾、制造环境污染事件行为敢于亮剑,对治理不到位的企业项目公开曝光,提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效率和精准度。深入整理、挖掘生物资源,强化野生保护物种、濒危物种基因保存保护、动态跟踪、健康检测等。

  三、做实保障民情的“落脚点”——制度创新生态治理规范化

  在顶层设计中强化绿色理念。目前,我国的绿色技术、数据资源、数字化应用场景和用户数量已在全球领先,但同时我国适应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数字平台治理体系还需要完善。这就要求科学认识生态系统平衡和协调规律,依据环境基准不断推进生态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渠道制度在数字领域的机制创新,避免治理行为在生态保护的数字化领域“无法可依”。既要形成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又要借助数字手段将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深入人心。

  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阵地。加强主流舆论宣传引导,做好新时代生态保护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缩小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之间的差距。建立并向社会公开环境违法信息台账和诚信档案,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发布官方信息,制止谣言等有害信息传播。利用好网络平台推广绿色生态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有效拓展数字空间,宣传和推进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谴责过度消费、奢靡浪费行为。

  生态治理在数字领域的开拓能够不断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高效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增进人民福祉。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CZXJ03))、青岛理工大学教改课题“大学生主体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2022-125)】

  (华章琳,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何文华,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