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罗婷:有效提升湖湘红色文化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

时间:2023-10-2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罗婷 屈晓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之一就是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湖南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应切实有效提升湖湘红色文化的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助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新篇章。

  推进“一体化”建设,提升引领力

  对湖湘红色文化应加强全域保护、科学研究、时代阐释,推进三者“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

  加强全域保护,守好根与魂。通过开展全省红色资源普查,做好相关时间和地域、资源类别、文物层级等的统计,建立数据库,推进调查认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保护机制,通过实施源头保护、整体保护、连片保护工程,压实保护管理责任;统筹保护与传承利用,做好与各级、各地发展规划的结合融合。

  加强科学研究,梳理枝与叶。深化系统研究,进一步科学界定湖湘红色文化,明确内涵和外延,促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和研究,集中力量攻克历史存疑、争议问题,精准辨析湖湘红色文化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整合党史部门、高校、专家智库、民间机构等力量,从不同角度、维度合力提升红色文化研究水平。

  加强时代阐释,涵养精气神。提炼和升华湖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党爱国、敬业诚信、团结奋斗等精神元素,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涵养时代新人;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遵循,深入挖掘湖湘红色文化的主线、主流和本质,丰富其内涵,凸显其引领力、影响力;融合情感与理性,讲好三湘儿女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精神、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动人故事。

  推进“红色+”融合,提升影响力

  红色文化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是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新趋势。

  在“红色+文艺”中擦亮红色底色。立足湖南,借助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10周年等契机,创作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红色影视力作,擦亮湖湘红色文化底色;通过红色文化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融合,打造一批舞台剧,“让人物说话、让历史发声”,推动红色文化走深走心;从红色人物、文物、事件的小切口出发,制作一批微视频,讲述最能鼓舞人、打动人的“小情景”“小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红色初心使命。

  以“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在红色旅游线路中纳入乡村场馆,为乡村旅游注入新动能;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发掘、培育一批红色小镇,打造“旅游乡标”;整合区域红色资源,发挥特色优势,建设红色研学基地,创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积极探索以红色研学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将“红色+文创”融入百姓生活。通过形式、材料、工艺创新,开发好大众化纪念品,让红色文物既好“玩”又“走心”;借助绘画、书法、篆刻、剪纸、木刻等传统艺术,打造一批红色艺术品,既可“藏”更可“赏”;推出系列周边生活用品,比如笔记本、手提袋、钥匙扣、雨伞等,让红色文化离百姓生活更近。

  推进“数字化”升级,提升传播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应强化数字科技赋能,切实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搭建红色资源数据库。积极推进省级红色基因数据库建设,分类完善红色数字资源。通过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加快馆藏文物的数字化转型,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通过建设红色报刊、红色著作和红色纪实等的数字化,切实推进红色资源的贯通、红色文化的研究;通过VR、AR与全息投影等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展馆建设,大幅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覆盖面。

  培育数字传播主力军。提升红色文化机构工作人员的“数字化”能力,使其善于运用信息化语言诠释、媒体化技术拍摄、网络化平台传播;强化政府引导、媒体与专家强强“联手”,不断打造类似《社会主义“有点潮”》《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等传播红色思想文化的优质节目,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专业优势,扎实做好大数据、信息技术、数字媒体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大力度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红色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打造“数字化”红色文化品牌。通过“数字化”融合包装,提升湖湘红色文化的软实力。立足湖南红色资源优势,利用数字标签将这些人、事、物有机联结,推出更加聚合化的数字品牌;深入挖掘雷锋精神、“半条被子”“断肠明志”等红色文化品牌的丰富内涵,打造出更加鲜活的“数字IP”;组织开展湖湘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高端论坛,聚众人之力、集众人之智,衍生孵化出新的“数字”品牌。

  (作者分别系长沙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师范学院纪委副书记、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