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1】
大观,深察,用有温度的发现,回应时代的嬗变。大家好,我是主持人刘梦娜。位于怀化市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西连贵州,南接广西,是全国侗族聚居腹地,这里不仅有被誉为侗族建筑“三宝”的风雨桥、鼓楼、凉亭,(虚拟)而且还有风情独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我们的编导告诉我,侗家人从头帕到腰带、枕套都讲究用侗锦,就连村寨里的道路都多用碎石铺出侗锦图案。(虚拟)我边上这条围巾,就是当地的一位织女耗时半个月编制而成的,非常精美,图案花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如今,侗锦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面对纯手工、产量小的现状的下,侗锦的生产和推广是否另有捷径?当传统手工侗锦,遇上时尚和潮流,是被裹挟其中,还是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景?进入今天的经视观察。
【短片1】传承人粟田梅的创新
【实况】
航拍侗寨大景
转场编织侗锦画面、粟田梅为新人准备结婚礼物(画面同步进行)
【配音】
脚踏手捋,飞梭走线,粟田梅耗时大半个月,为客人新婚定做的侗锦披肩,终于顺利完工了。以大胆靓丽的紫红作为打底色,神秘的侗族印花图案编织其中。按耐不住兴奋,粟田梅一大早便带着成品,前往新娘家去了。当新娘新郎接过披肩,眼神中尽是惊喜和满意。
【实况】
粟田梅讲解披肩寓意 客人满意表情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人
粟田梅
以前都是用于妇女儿童服饰,还有出嫁,那时候也要那些被面,还有小孩的盖头巾、背带,还有自己的那些绑腿都要做的。(范围)是很狭小的。最开始的那种图案,都是那些素锦,颜色是单一,图案都是那些波浪纹,有点单一的,他们外地的人到这里来看,他们要的那种款式也没有,还有那些图案也没有,有些东西他又没看得上,所以我对花纹、颜色和款式进行了一些创新。做一点实用的新产品,就好推向市场一些
【配音】
粟田梅是个从山寨里走出的侗族阿妈,她在织布机上做了大半辈子的东西,就是侗族女性代代相传的纯手工编织品——侗锦。侗锦是侗族传统家居、服饰用的纯手工用品,有“素锦”和“彩锦”之分,工艺集挑、绣、雕补于一体,每一步分工精密、细致,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就,古称“纶织”,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刚开始,粟田梅将编织的侗锦,做成褂子、围裙、小孩衣物,在侗寨旅游景区摆地摊,价钱从50元到200元不等,令粟田梅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周时间,花费半年编织的上百件侗锦全部被游客买走。有了动力后,粟田梅学会了上网、看书,到处讨教,自己创造了更多侗锦新样式。如今,粟田梅在县里名声大震,找她定制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人
粟田梅
很多人买我的东西时都很诧异,他们没想到侗锦还可以做成钱包、手袋或者抱枕,他们对侗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挂布上,现在早就不是了。我们创作的时候,也大都是即兴创作,脑袋瓜子要想图案是怎么做,拿什么图案配什么颜色,这里佩曲线好还是八角花好,要想办法自己去佩
【实况】粟田梅编织镜头过渡
【同期】经视观察 编导 黄平平
我身上穿的侗服,手里拿的披肩,都是出自粟田梅之手,我们可以看到,区别与以往,创新后的侗锦颜色更加靓丽,图案更加生动。大家注意看我身上的这些纹路、图案,有没有觉得特别像一种动物?没错,就是蜘蛛。在侗乡,流传着侗族始祖是蜘蛛的传说,因此族人们至今还崇拜着蜘蛛,他们把拟人化的蜘蛛纹当做智慧、吉祥的象征,将之作为神奇的吉祥灵物加以崇拜,希望获得象蜘蛛一样的生命力。因此在这里,蜘蛛纹随处可见。我身上这件侗服,上面的蜘蛛纹就有7处,有间隙大的、有不同颜色的。粟田梅告诉我们,无论怎么创新,都要遵循侗家文化,不脱离侗家特色。
【配音】
名声大了,订单多了,粟田梅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慢工出细活的侗锦,根本无法适应上千件的批量生产。
【实况】过渡,编织声效加表情严肃
【配音】
她现在手上忙碌的,是一周前在武汉展览时新签的订单,客户希望做出中年女性喜欢的款式
,并对色彩和图案提出了要求。要在有限的时间手工编织完成订单,搭配色彩图案,粟田梅已经不记得了在编织机前坐了多久,千万缕丝线被一根根挑起,扣压、对齐、打紧,再用梭子将尾线扯出,仅仅才织好了一行,一丝错误都要重来,反反复复,直到满意。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侗锦传承人
粟田梅
以前量少,选择的款式和图案也都是最原始的,所以我自己能控制好时间完成。后来现在订单多了,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来,想呼唤小伙伴一起加入,可是现在村里还会织的人所剩无几。我这样还是算技术娴熟的,但是对方提出的负责图案,花纹,做起来更耗时间,一尺的布一天也最多只能织一寸的长度。
【配音】
种棉花,植物染色、再到纺纱织布,侗锦制作的一系列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若是与一般机械化工厂的进度相比,粟田梅的劳动时间付出的要更多,得到的收益也并不能成正比。纯手工和机器的pk,总是赢得艰难。
【实况】现场编织讲解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人
粟田梅
我们最大的难度就是数纱,一根根丝线又多,1000多跟纱要靠眼力一根根数出来,我年纪大了还是很吃力的。我上次为通道转兵织一副80多米的侗锦作品,除了吃饭睡觉,每天要织10个小时左右,三个月都还没有完工,最后还是请了村里的四个人一起来完成的。(如果编成的时间太长了,这整段可砍)
【配音】
手工复杂、周期过长,人才缺少,首次接到大订单的粟田梅无可奈何。她告诉我们,目前在通道,还在坚持织侗锦的人年龄基本在50岁以上,大部分的侗族妇女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又不愿意潜心学习,侗锦的品质得不到保障,手艺也面临失传。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人
粟田梅
毕竟我的能力有限,我接触到的,看到的,再通过我的想象编织出来的侗锦成品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有的觉得款式还是很老土,有的觉得800多买一条这样的围巾,我还不如去买个名牌 。我原本是想说在外面打工的姑娘回来后,能够一起创作,融入一点新鲜灵感,但是他们打工的出去了就不愿意回来,因为外面挣得多。
【同期】粟田梅徒弟 吴利浓
最开始要挑,你要数线,你要一根一根的数线,然后数线之后,如果数错了,那么花就搞不对。像我现在我就是做小孩的背带,也要做两三个月,织一根背带八九百块钱
【配音】
眼前这位认真学习的侗家姑娘叫吴利浓,是粟田梅的得意门生,两年前,她还在深圳打工,收入稳定,在师傅的苦心劝说下。最终还是回到了通道。因为侗锦工艺复杂,大部分的侗家织女每月收入在千元上下,就连粟田梅这个国家级传承人,每个月也织不出三千块钱的收入。放弃还是继续?粟田梅豁然开朗,她认定了,侗锦有订单就有市场市场,要获得认可,就必须创新,与时尚接轨。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人
粟田梅
除了以前的动物、人物图形外,我把侗寨门、鼓楼、风雨桥、芦笙等侗族文化元素融入到里面了。
【同期】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副县长蔡迪文
市场经济讲究高效率,那么我们侗锦制造它是纯手工的一种技艺,效率比较低,面临着这样的矛盾,这种矛盾其实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与现代高效率的工业发展的矛盾,所以它效率低,成本高,那么对市场它的市场竞争力就不强。
【主持人2】
欢迎继续收看《经视观察》。粟田梅口中的创新,指的是在原有侗家风情元素的基础上,对侗锦的花纹及颜色进行创新调整,让更多时尚达人能够爱上侗锦。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当前,通道县有4500多人从事侗锦产业,每年接到的订单多达5万件,创造的产值1100万元。传统侗锦的苦心等待,终于迎来了市场的春天。现在,市场对侗锦产品需求的热度,有人提出用现代工艺来编织侗锦,虽说可以批量生产了,但品质和精致度难以保证?现代手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大胆碰撞,是否可行?非物质文化紧跟时尚潮流的创新,我们又如何三思而行?
【短片2】
【配音】
侗锦,是侗族服饰中最具标识性的符号,也是侗族文化流传特有的“文字”。我们从侗族织锦飞舞的龙凤中,看到侗民族开天辟地的历程,从精美的太阳花中,读到了侗族人对生命的理解,从团团的馄饨花中,看到侗家人心中的崇拜的神灵,这或许是侗家人一直坚持手工的原因。侗锦产业化的消息刚被传开,听闻此事的粟田梅立马提出反对意见。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传承人 粟田梅
2000多年历史就是因为手工技艺,现在用现代机械生产,那侗锦还有什么意义,他还有什么感情。做出来的东西品质也不好。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期】呀罗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
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件坏事。在大部分人看来,手工面料太贵、太慢、这种机械的又快,价钱也比较优惠,虽然品质没有手工好,但是也不差。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好的。我现在也在尝试与现代工艺的结合
【配音】
这位敢于尝试的探索者叫欧瑞凡。 2009年,欧瑞凡辞去公务员的职务,创建了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走进公司的展厅,色彩美丽的衣服、披肩、首饰盒、壁画等侗锦产品整齐陈列展示,她还创新尝试了床上用品、披肩、围巾、礼品、夏装等侗锦产品。
【同期】呀罗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
记者:通过机器做出来的侗锦,有没有达到您的预期效果,他和传统的手工相比,有什么区别?
欧瑞凡:开始我也是很期待的,我觉得机织的话,可能会好看,结果织出来就觉得很失望。手工就是挑出来的,就是一针一线挑织出来的。它还有颜色区别,然后手工的有立体感,机织的就很平整,没有立体的感觉。而且颜色上也没有那么突出。它还有颜色区别,然后手工的有立体感,机织的就很平整,没有立体的感觉。而且颜色上也没有那么突出。
【配音】
颜色暗淡,纹路粗糙,侗锦机械化生产的成品让欧瑞凡并不满意,虽然耗时短,价钱也只是手工操作的三分之一,但这样的品质与侗锦相差甚远。同样都是被单,左边是手工编制而成,而右边则是机械化操作完成,无论远观还是近看,对比一目了然。
【同期】游客 反对态度
侗锦当然要手工,没有手工还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每一个成品里面的侗族元素根本没法表达!
【同期】赞同 同意态度
之前手工的价钱太高了,我是消费不起,现在这种机器做出来的,虽然没有手工好,但是我也能接受,关键优惠摆在这,要是这些花纹能再好看些,多点款式,我毫不犹豫就买了。
【配音】
虽然这一次的尝试不尽人意,但欧瑞凡并没有放弃,而是总结经验,在细节上慢慢改进。在她看来,纯手工的织物是“奢侈品”,她要自己的侗锦成为平价“奢侈品”,除了质地精良外,关键在于设计,既保持侗锦传统“根基”,又具有时尚因子的设计,成为了欧瑞凡心中的梦。
【同期】呀罗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
以前我们也请过外面的设计师。我们有一个设计师,很厉害的一个设计师,是中央美院的,他设计出来的图案,是一个装饰画,他设计出来的,因为我们的侗锦不能有圆形的,我们只能有方形的跟菱形的,就是直线跟斜线,就是这样的。有圆形的那就织不了了,那我们就不能用了,又要懂图案,又要懂它的织造技艺,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才能够实现。
【配音】
为了不让设计师再闹“外行”的笑话,欧瑞凡自己也加入到了设计师的团队。她在传统侗锦花、鸟、虫、鱼等元素的基础上,就花色、图案、款式等方面增加了现代元素。手拉手的人,寓意和谐,有动物、有鸟、有植物,寓意共存,每一件产品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同期】呀罗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
第一次让侗锦有了主题,有了风格,没想到这种改变大家很喜欢。有次在上海参加展览时,一个男客人在我们展区逛了好久,最后把我们店里所有的款式都买走了,
现在订单那么多,我们以后也肯定是要走批量机械生产的,只是以后可能我们自己买机器,自己研发,自己染色,一步一步来,哪里有问题,及时调整,或者半手工半机械,这样都可以,我们也要保证他的品质。
【配音】
如今,呀罗耶公司已经成为全国4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之一,并在全县各乡镇召集织锦爱好者,开办培训班,邀请粟田梅作为指导老师,3000多名织锦女工,上万件的订单凉,让昔日清寂的村寨充满色彩和生机。
【同期】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副县长蔡迪文
现在讲究的高效率,我们传统的效率低点,纯手工的东西,要让它发展好,保存它的生命力,核心就是保存特色,传承手工的织造,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我想在迎合的过程中间,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要让大家知道这种工艺和它的特点,要让大家喜欢上这个产品,我们也要注重尝试与现代的工艺来生产这样的产品。
【主持人3】专家智库1
通过图案、花纹、色彩的改变,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有了新的面孔,也成为了一种大众需求。那么传统手工侗锦的创新,我们如何在原汁原味的侗家文化基础中,融入时尚的气息?让我们点击智库,请教专家。
【同期1】孙舜尧 湖南示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要从侗锦本身来说,这个完全偏题了,可以换同期吗)
两个前提,就是保持它原有的特色,工艺特色、传统技艺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它的材料,对它的工艺,对它的图案,对它的意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大多数把创新从美学的角度,就是从美术、艺术的角度去创新,所以呢,它自然就会关注更多的是图形化,或者说色彩、或者说这种图案本身。当然还有一种创新,就是我们讲的材料,因为本身材料它是我们承载的图形,或者说产品的基础,所以这一块呢,事实上很少有人去做,材料的创新它要从根本上解决,比方说原材料的采购,或者说设备包括生产的模式,它要开发出这样的一种适合现代都市或我们生活的一种面料、手感这样的东西就比较难,难度大。
【同期2】刘显泽 教科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待采)
【主持人4】专家智库2
如今,侗锦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靠存手工制作的侗锦产品远远供不应求,在现实与市场之间,我们可有其他捷径?现代手工艺和时尚的设计样式,是否能够大胆尝试?继续专家的点评。
【同期1】孙舜尧 湖南示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
我觉得侗锦这种文化元素,应该选择价值功能比较强的,能产业化的部分进行产业化。侗锦的这种织锦原理,它实际上是本身就比较好产业化的。它本身看上去的效果、外观、本来就是标准化的。它每一个单元,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是我们在编织的过程当中,因为它特殊的材料和特殊的工艺,所以它加上我们这种
原来的传统的手法,这种技艺在里面,所以它一直保留这种传统技艺。而我们刚才说的机械化或者说是产业化,实际上就是把它的一些骨骼和原理把它提炼出来,进行相对应的产业化,我觉得这个是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更多的产品,适应大众的生活需求我觉得这是可以的。可以把高中低都分出来,有的叫个性定制、高级定制,那当然可以手工。当然有的叫做快时尚,轻时尚,或者是轻旅游的这种模式,那它当然可以产业化的。
【同期2】刘显泽 教科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待采)
【主持人5】
谢谢专家。侗锦以2000多年的传统风格,精湛的织造技艺而著称于世,它不仅是侗族妇女辛勤劳作的结晶,更是她们的智慧标本。如今,它的生产工艺、花纹图案、色彩搭配、艺术水平都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无论是传统手工艺还是现代工艺的大胆尝试,侗家风韵需要碰撞时尚,拥抱时尚,每一次的蜕变,也给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感谢收看今天的《经视观察》,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