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1】
大观,深察,用有温度的发现,回应时代的嬗变。大家好,我是刘梦娜,欢迎收看今天的《经视观察》。
不久前的长沙,各个剧院里热闹非凡, 这是刚刚结束的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给湖南的观众的一份献礼。湘剧《月亮粑粑》、花鼓戏《齐白石》、木偶剧《大山里的孩子》、舞剧《桃花源记》、杂技剧《梦之旅》……31部创新剧目、31场舞台艺术,在长沙7个剧院上演,这是近年来我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全、参演剧目水准最高的一次展演。然而就在31台精品剧目曲终谢幕后,观众想要再一睹芳华,却成为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梦。因为湖南大部分专业剧团都没有自己的剧场,排练场,或者是剧场老旧功能不全。“剧场”作为剧团创作生产基地和演出的中心,好的舞台会让一台好剧增色,而离开了舞台,剧目就如同失去的水的鱼,没有生命,也失去了灵魂。怎样才能让精品剧目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作为戏窝子的湖南,出路在哪里?进入今天的《经视观察》。
【配音】
布景、调试灯光、道具拆装、演员定点,大型杂技剧《梦之旅》明天将要在这个舞台上演,工作人员正在装台、彩排,测试每一个威压的承重力,每一个吊杆与灯光的距离。对于这些工作,每个人已经不陌生,唯一陌生的,是这个舞台。因为没有自己的剧场,在本次湖南艺术节展演中,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演出安排在了湖南大剧院。
【同期声】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 总经理 赵双午
杂技有个特点,杂技它不管就是说我在训练场上做得再好,我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一进剧场,他就要在剧场里面重新去找自己的方位,他的方向感什么的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每到一个剧场我们都一定要上台训练,要走台,我就找一找高空是什么样的感觉?我的左右的视觉,他有了视觉以后,他才有重心,才会有稳定,所以杂技对舞台的要求比较高。
【实况】
现场演出
【配音】
台上演员们的翻腾、跳跃,一气呵成;高空吊环、空中旋转,惊险连连,引得台下观众纷纷叫好。可是赵双午心里却并不轻松,对于这个舞台,演员们虽然已经有过两次彩排演出经历,可是毕竟不是专业的杂技舞台,设施的陈旧,灯光的干扰,都可能让演员们处于高度危险之中。
【同期声】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 总经理 赵双午
杂技每一次出去演出都是有高空节目,高空节目最大的隐患就是安全,就是怕装台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剧场的情况都不一样,像绸吊那种节目,它是转动起来的,杂技演出,作为一个完整的舞台艺术,它必须有灯光、有舞美,有服装,这些效果的存在,那不可能不装灯,一装了灯以后,灯和威亚,我们的绸吊就会相碰,每一次装台都是为了这些事情要纠结很久。
【配音】
舞台的不专业,不仅仅是让作品的“磨合期”延长,也是成为了创作的“拦路虎”。在数次创作过程中,主创们希望能将绝活——空中飞人,融入到正邪双方打斗的剧情之中。可是每一次尝试,都不得不面对事实,演出剧场的吊顶过低,而吊顶无法承载演员在空中跳跃的重力,不得不将剧情改为在地面的爬杆杂技。“赵双午”们在创作中,只恨自己没有一个固定的舞台,将自己的创作实现。
【同期声】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 总经理 赵双午
像这样的顶,它根本就不够高度。上面等于是没有空间,那么我们所有的景片,我们的道具都升不上去。那么就没有办法切换场景,这是一个。然后杂技很多高空的威亚的吊点,这个上面都根本不具备。
【配音】
剧团没有剧场,有好剧没有舞台,这是如今大部分剧团所面临的困境。困扰还不止于此,对于杂技艺术剧院董事长刘军科而言,手上的这份场地租借费用单,才是压在杂技团肩头一个沉甸甸的包袱。这场杂技剧《梦之旅》,前后投入近300万元,可是从首演至今,近一年的时间,在长沙却只演了3场。这三场还是由政府出资的惠民演出,为什么没法投入市场,刘军科只说了三个字:演不起。拿着手中的这张费用单,刘军科算了一笔账:演一场杂技剧,场地租金和设备运费合计成本就要30万,而湖南大剧院1400多个座位,换算下来,平均每张票要卖300元,这还不算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劳务和生活费用。如此高的票价走进市场,让观众也只能止步于剧场之外。
【同期声】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 董事长 刘军科
像《梦之旅》这样的剧目直接到剧场里面去演,我们肯定是演不起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成本太高了。一个(是)演员的(费用)。特别是到外地演的话,交通、住宿(费用),刚才我算的还没有这个住宿问题。所以这些开销,我们就感觉压力很大。演不起,要我单独去演(的话)。没有自己的专业剧场,就制约了我们走市场发展的一些想法,这个(问题)感觉到也是一个困惑。
(实况)
巴陵戏《远在江湖》
【配音】
相比于省管院团来说,作为地方戏剧的巴陵戏,在剧场使用上更是捉襟见肘。刚刚在艺术节上展演的大型新创剧目《远在江湖》,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荣获了田汉大奖。可回到岳阳,只能“刀枪入库”,连大型道具的都无处安放,只能凌乱堆砌在走廊上。平时的排练厅都是由办公会议室改造,想要将剧目走进剧场,只有靠政府的“输血”,才能够有一两场的演出。
【同期声】
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 院长 魏传宝
原来的剧场生意比较好的时候,比方说七几年、八几年的时候,它就要从剧团剥离出去,剧团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什么都没有的一个水上的浮萍,现在来讲看起来这种体制远远不行,它已经完全制约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它如果没有这样的基地的话,它不能够去生产一些剧目,你想我一个工厂,我要生产产品,我没有厂房,我生产什么,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主持人2】
剧团和剧场本是鱼和水的关系,有了剧目和剧场,艺术就能服务于民,舞台才能活起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4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共有271个,而艺术表演场馆却只有57个,其中剧场26个,影剧院29个,综合性场馆2个,也就是说大部分院团没有自己的剧场,在市县一级,剧团与剧场的分离是普遍现象。大多数场馆独立经营的,场租昂贵。形成“场租昂贵——票价提升——观众拒买——市场萧条——剧团弃演——剧场闲置——成本空耗——转嫁场租”的恶性循环。
没有剧场的剧团,在走向市场时,出现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状况,导致了剧团即使是排出了好剧,都不敢演。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观众能看上好剧?固定剧场成为了关键。
【配音】
在省杂技艺术团的排练场,《梦之旅》的演员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舞台上的表演,以免自己的身体忘记了舞台感。赵双午看着眼前的剧照,心中惆怅,不知道下一场演出又会等待多久。在临时流动的舞台上,大型剧目无法演出,只能演片段节目,赵双午内心,渴望有着一个属于剧团的剧场,能够进行全身心的创作演出。
【同期声】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赵双午
必须得有自己的剧场,那我投入的就只有一些人员的劳务这些,那投入就不会很大了,我就可以把成本降低下来,老百姓也就买得起票了,我如果能够把我想《梦之旅》,如果我能降到100块钱之内一张票的话,甚至还有一些是惠民价,二三十块钱一张票的话,我想这个演出大家都会愿意买票来看,然后这个演出市场也能培育起来。
【记者出镜】
《经视观察》栏目 实习编导 袁维维
我现在所在的是全省艺术舞台中心湖南大剧院,整个剧场有1642个座位。从1998年到现在,每年在这上演的舞台剧目达到一两百场,可就是如此大的一个剧院依旧没有自己的剧团,想要来这演出的剧团必须承担10万元每天的场地租金,这也让许多有大型精品剧目的剧团对这个舞台望而却步。
【配音】
作为本次艺术节主会场的湖南大剧院,今年已经上演了192场演出,作为省会唯一一家大型专业剧院,虽不缺少优秀剧目演出,可是票价过高,却难以把观众吸引进来。大剧院副总经理黄蓉开始寻求与剧团的合作,由剧院出资排练节目,在剧院不外租的时候,对外演出,以低票价吸引观众,从而减少空置,达到盈利。
【同期声】
湖南大剧院 副总经理 黄蓉
剧场如果没有剧团来表演的话,那我是个什么呢?我不是个剧场,我就是一座建筑,一座没有灵魂的建筑,因为作为剧场从业者来讲,他可能比剧团更清楚观众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来定制我们的舞台艺术作品,就是目前的情况下,条件下,我们就算养不起剧团的话,我们要跟他建立一个更为密切的一个合作模式,我觉得是这样的,会比较理想,然后我们将来的方向肯定是要有自己的剧团。
【配音】
剧团想有自己的剧场,而剧场需要自己的剧团,这样的融合是否真能让剧团走出困境?剧团和剧场共为一体的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在2002年,因为剧院经营不佳,将自家大舞台剧场出租经营,没有了自己的场地后,院长只得带着演员们到处跑演出,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
【同期声】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院长 罗维
没有自己的剧场,这是很痛苦的事,这个戏已经排得很成熟了,我就是没地方合成,这是很痛苦的,你想找一个好的(剧院),像湖南大剧院去合成,你没有七八十万块钱你想进去,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事,他也不可能,他一个经营场所,他腾那么十天半个月给你来排戏,你说这可能吗,所以这就是很痛苦的事,我自己手上有好戏,没地方演这就是痛苦了。
【配音】
经历了近十年在外漂泊演出,省花鼓戏剧院决心回收大舞台剧场的经营权,回到了自己的“家”。有了剧场,院团静下心,开始不断地尝试创新剧目,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在罗维手上的这张演出表里,90%以上都是自己团里的剧目,其中新创剧目《我叫马翠花》的演出就达到36场,而且观众场场爆满。
【同期声】
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院长 罗维
收回来之前就像一个没“奶”的孩子,上面给了你一点,给了你不多,你就用有限的资金去租场子,现在回来以后,你给不给“奶”给我,我都自己可以喝出来,我可以把这个剧目打造得非常精致。我们就是有自己的剧场,我的舞美的呈现,我的灯光的呈现,我的音响的呈现,包括剧本,包括表演的调整,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戏窝子。对外承接,湖南省外省的,或者是本省好的剧目到我们这来演出。
【配音】
就在两天前的艺术节闭幕式上,二胡声再次响起,小旦的轻盈碎步伴着婉转的唱腔,又一次出场。戴头套、上底妆、扑粉、描眉,艺术家们以最经典的选段回报了这一个月的舞台,31台大戏收获荣誉,也即将离开舞台,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边是观众掌声阵阵,一边却是演员对舞台的留恋不舍。一个剧团有一个剧场,是演员们的心声,也是政府思考的方向。
【同期声】
湖南省文化厅 副厅长 鄢福初
“一团一场”这是一个剧院,或者一个剧团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一个剧场、一个剧场,没有剧场这个剧团就没有演出场地,它没有排练的场地。投那么多的钱,打造一部作品,首先他的目的是什么,他就是要演给人们看,这是一个文艺导向。去年我们不是名家进农村(吗),老百姓看到省里的名家到他们那里演出,那激动的心情,反响非常好。下一步我们不能是刀枪入库,还是要把这些作品尽最大范围之内演给老百姓(看)。
【主持人3】
在国内许多城市,剧院已成为当地文化发展的象征和符号。作为戏窝子的湖南,有着历史悠久的湘剧、昆曲、祁剧、汉剧等八大剧种,以及花鼓戏、巴陵戏等地方戏种,可是剧场屈指可数。没有剧场演出,舞台艺术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如何整合剧团和剧场?我们来点击智库,请教专家。
【同期声】
中国戏曲学院 戏曲文学系 主任 谢柏梁
剧院跟剧团的关系渐行渐远,就是剥离,剧院为了赚钱,剧团就去生产,这两者之间的愈渐行渐远之后,造成市场更加的混乱,所以这一点我觉得,今后第一剧团应该有自己的剧场,第二相应好的剧场应该来给我们不管是本地的,还是本省的,还是外地的、外国的,提供更好的空间。湖南的舞台相对而言比较的陈旧,不管从长沙的舞台,还是外地的舞台,可能在硬件都有所不足,那么湖南的剧场,在目前我觉得需要更新,需要优化。
【同期声】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副院长 王林
剧场出于自己的经营目的,可能有一些利益上的考虑。这也正常,剧团因为没有自己的剧场,他们去寻找合适的演出场所的时候,遇到一些困难,这也是存在的这种现象,作为政府来讲既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要支持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那么我认为政府和社会在这中间可以做一些协调工作,比方说剧场可以在别的方面创收的期望值更高一些,利润更高一些,但是在支持尤其是地方戏曲艺术的演出活动方面,是不是就可以只按成本收费,或者低利润的收费,这个需要大家达成共识来共同商讨、协调。
【主持人4】
好,谢谢。据统计,2014年,我省艺术表演团体经费自给率只有17.5%,绝大部分剧团,是只能依靠政府“输血”,才能够维持。剧团要想走市场,自我“造血”,剧场的配备是否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团一场”能够实现吗?我们继续点击智库。
【同期声】
中国戏曲学院 戏曲文学系 主任 谢柏梁
打造剧场,过去我们都觉得是剧团的行为,现在是国家层面规定是国家的行为,政府的行为,政府就应该无偿地划拨土地,划拨经费给剧团打造剧场,给剧团打造排练场,但是一定是有专门的功能就是要给剧团(打造排练场),给剧团(打造排练场)不是说为了给这几个剧团提供便利,是给我们一方老百姓提供便利,各省都有很多的经验,湖南听说也在做,但是步子还要迈得更快一点,让我们的剧团更心无旁骛地能够做创作,能够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而不必要像为我们剧团没有,平台没有,还要求着人家的档期,来维持我自己生产的规模,这是很重要的话题。
【同期声】
湖南省艺术研究院 副院长 王林
这个还不能够绝对化,首先戏剧艺术是一个剧中场所的艺术,演艺场所的艺术,这个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这个排出来的东西,它一定要在一定的场所来呈现,但是剧场它可以有许多方面来影响剧团的生存和发展。比方说演艺成本上面,比方说多种经营方面,如果你的路子能多一些的话,那可能前景更广阔,但是不能绝对的看,剧场它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比方说剧团不善于剧场经营的话,它可能还会拖累剧团,所以各种模式都可以探索,但是团场分离就不见得就绝对的是坏事,比方说剧场有专业化的队伍人才去经营,而剧团专心于剧目创作,不见得就是坏事,就拿广电系统你们这个制播分离也有这种现象,专业人做专业事,这种情况不是没有。
【主持人5】
好的,谢谢我们的专家。剧团存在的根本,是创作出精美的舞台艺术,剧场存在的根本,是将舞台艺术传播。剧目和剧场,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好的舞台能让艺术真正回归民众,生机勃勃。
好的,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经视观察》,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视频链接:http://www.hunantv.com/v/10/50845/f/185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