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五届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圆桌会议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武汉大学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武汉举行

时间:2021-11-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10月21日,第五届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圆桌会议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武汉大学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武汉举行。会议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

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世界人民树立了榜样。探讨百年大党的国际认知,就是要探讨世界人民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的认知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依靠科学执政精神赢得世界的认可和尊重,探讨百年大党的国际认知就是要探讨世界人民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依靠顽强的斗争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参考和选择。探讨百年大党的国际认知就是要探讨世界人民对于中国道路的认知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奔赴民族复兴伟业的同时,也以百年大党的责任担当不遗余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探讨百年政党的国际认知就是要探讨世界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人类文明观的认知和评价。

今年是建党百年,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百年大党的发展奇迹,特别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内在逻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表示,让世界读懂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他对基地下一步研究提出几点希望:其一,构建有影响力、创造力、研究力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形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研究共同体,推动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其二,发挥学术优势,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助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围绕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针对海外传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促进党的历史和理论国际化;其三,把讲好故事和讲清道理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国际传播的规律,以学术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世界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密切跟踪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动向和重点

建党100周年进一步推高了海外学界和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的关注。通过大数据梳理,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发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自信和底气、其底气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最好的成就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要创造怎样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和西方政党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是海外关注度最高的。

“中国的国力和影响力持续增长是海外研究中国的驱动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俞晓秋表示,中国持续地快速发展,随着自身活力的提高和影响力的增强,中国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对中国问题观察评论和研究成为显学,中国成为海外政界、学界、企业工商界、传媒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他说,要密切跟踪关注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动向和重点,加强海外中国研究尤其是涉华的重要的现实和理论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梁怡分析了当代海外对中国研究的现状、问题,提出了对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思考,明确了需要研究统一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李文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一直在以实际行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方面国史和党史的研究大有可为。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晓林围绕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的重大意义和国际评价、未来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政策建议等三个方面展开。高晓林建议,加强对海外研究的顶层设计,促进海外研究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外译一批经典的文献和研究的成果;搭建学术平台,形成立体化的研究机构。

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实践对于世界和人类文明意义的最好解释,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遵循。”广州大学原副校长徐俊忠表示,当前处于极好的历史机遇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疫情防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等,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如何抓住机遇讲好中国故事,改变有理说不出的困境,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其中一个重点应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俭表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就需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清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他建议,加强中共党史研究外译工作,促进中共党史研究走向世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结合她多次出国交流的经历表示,首先,要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有远近亲疏的不同,对中国的关注重点不同。要分门别类针对不同对象回答不同的问题。其次,积极主动回应不同国度、不同群体关注的问题,不回避、不躲闪、不避重就轻。此外,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自尊不自大,自信而不自以为是,平等相待而不自卑或者居高临下。

要讲好中国的经济故事,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肖光恩看来,不同群体要发挥好各自的作用,讲好自己领域的中国故事。他举例阐释说,经济学者要讲好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等领域的理论故事。企业家特别是一些国际企业家,要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要让西方了解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外国专家何月松结合工作实际表示,翻译要兼顾文献原意和读者习惯。他表示,翻译的目标显然是尽可能完成忠实表达原文的含义,同时还要考虑尽可能保持原文的结构和基调,因此很多人认为直译是最好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跨文化国际交流背景下,翻译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要考虑译文如何反映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译文传达的信息是否能为读者接受,译文的读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他们对直译的理解可能与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责编:马云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