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项江涛)7月1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苏州大学召开。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晓宏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学校外语学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动融通中外的政治话语体系建构的具体举措。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提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们要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提供学理支撑。论坛开幕式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新福主持。
翻译文献必须精雕细琢、确保精准易懂
中国外文局资深翻译家徐明强以书名、篇章名、文章名等标题翻译中的“简化”现象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翻译实例分析,指出标题翻译要遵循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要凸显关键词,书名务必简明、吸引人,篇章名可灵活使用名词、标点等。
外交部资深翻译家徐亚男提出,翻译文献必须精雕细琢、确保精准易懂,并将其数十年翻译经验凝练成四条体会,即透彻理解原意、政治话语翻译要具备政治敏感度、熟悉中华传统理念和价值并提高文学和哲理素养、熟悉中外文的不同表达习惯和方式,以真正做到中外融通、保证翻译效果。
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副主任李洋介绍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重大翻译项目及其海外发行情况,分享了该项目翻译特点:双向促进的中外合作、忠于原意的灵活变动、重要概念译法与时俱进,这些都服务于利于传播、利于国际形象、利于话语构建的总原则。
外文出版社审定稿专家、译审黄长奇从中国外文局对外译名的变化谈起,认为这个改变是新定位和新使命的体现,要继续向世界传达全面、立体、真实中国。他还基于中国时政话语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其外译原则,认为翻译既要忠实于原文内涵,也要融通中外语言,符合受众阅读习惯。
提高国家文本的对外传播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从国家翻译实践理论出发,聚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际传播的本地化翻译策略,认为提高国家文本的对外传播影响力,要推动对外传播过程中制度创新、提升传播内容和需求匹配度、建立多样化对外发行体系并构建多主体立体化新型宣介机制。
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利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了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热点、趋势和问题,围绕关键语种设置、重大翻译项目引领、中译外人才培养特色打造、现代翻译技术融合创新等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和高端翻译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阐述了基于多语平行语料库的文本翻译研究特征、议题和路径,通过梳理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和不足,提出多语平行语料库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价值,并详细介绍了可以依托语料库开展研究的翻译课题。
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认为,可译与不可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文本类型、读者接受、语境关联、形意张力等都是影响可译度的因素,并将用典根据可译度大小分为五种类型,用丰富的实例分析了译者的守正创新之处,并提出译者是化不可译为可译的最关键因素。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孟祥春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国家政治文本翻译实践者和翻译研究者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互参互证,对后辈学者和翻译实践者均为激励和引领,于中国政治话语的翻译和国际传播而言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高校要加强与外宣机构合作,共同服务于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的对外构建。
会议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基地主办。旨在进一步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翻译与国际传播质量,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来自翻译界和学界的11位资深翻译家和著名学者共聚云端作主旨发言,论坛网络平台听众累计6.8万人次。(责编:张雨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