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新文科背景下西部地区外语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2-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吴楠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7月16-18日,“新文科背景下西部地区外语学科与专业建设”研讨会在石河子大学举行。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语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与会学者围绕主题,探讨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如何响应国家号召,服务人才战略,深化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

与会学者表示,外语学科建设要把握好“行稳”和“致远”的辩证关系,既要坚守爱国初心,服务国家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肩负新的使命;又要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定位和要求。

提升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建设水平

近年来,面对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西部地区各高校外语学科一直在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然而与东部地区外语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相较,我国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提高外语学科建设水平是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是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的有力支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常小玲说。石河子大学副校长马春晖提出,学科专业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工作,已经成为确定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对西部地区外语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外语专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意义深远。

纵观高校学科建设一般规律,大多是先建成一个或若干个学科,做强做优一级学科的一个方向,然后由此带动、引领学科的整体发展,继而促进大学的发展。“学科是大学的源头之水,大学只有把学科的源头挖深了,做强了,才能有跻身于一流大学的机会。”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表示,高校外语学院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要紧密围绕学科理念、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工作条件、学科文化等学科建设的核心内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地方与行业的发展需求,搭建高水平师资团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助推外语学科行稳致远。

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冯庆华谈到,要做好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必须领会八个要素:毕业生就业与升学是专业建设质量的大会考;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支持是政府对专业的认可;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是专业的体貌特征;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是专业的发展趋势;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关键;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护卫队;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和外部评价是社会的鉴定;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及举措是专业的未来大局。同时必须用好八个抓手:抓机制;抓招生;抓教学;抓科研;抓课程;抓教材;抓就业;抓职称。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查明建表示,外语学科应做到实践与理论并重、教学与研究并重,切实增强学科意识,真正实现固本、守正、创新。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提出,在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从专业的学科化、专业核心素养、专业的人文性、课程思政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同时,外语教师要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课程建设能力,并能以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教学。

“外语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存在学科与专业概念模糊、专业与语言技能混淆、专业核心竞争力存忧等诸多老问题,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开启和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即将落地,外语学科和专业又迎来系列新的任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向明友讨论了“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从梳理外语学科与专业存在的老问题和面临的新任务入手,在剖析问题根源及任务本质的基础上,谈到了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与专业的协同发展,外语能力培养与外语专业教育等话题。他表示,外语专业教育不仅仅包括听说读写译,还要为学生提供与之相关的系统知识和认知程序。

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从“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传统专业建设要素”“英语专业建设路径”等方面,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做强一流本科、如何建设一流专业、如何培养一流人才。他表示,大学的第一项任务是人才培养,高质量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一流专业建设包括人才梯队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彭青龙认为,高质量发展对高校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外语学科要利用这一契机,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在新文科建设和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新作为,特别是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话语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等方面作出新贡献。他表示,质量文化建设是攸关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应该常抓不懈,其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学科素养、中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尤其重要,中西部高校外语学科联合、协同发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路径之一。

课程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郑燕虹提出,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在“双万计划”等指引下蓄力推进,树立起全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与路径。作为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构成,社会实践课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综合技能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要坚持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要注重英语专业知识传授与其它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锻造学生的复合知识架构;要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通,构建多元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

外语是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外语连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在国际传播中,难以真正发力。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表示,新形势下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能力,是我国外语专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外语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次转型(即从复合型模式到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机遇。

“提升外语教育能力、高效培养外语人才,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的锁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表示,国家外语教育能力强,则国家外语能力强;国家外语能力强,则国际传播力强。唯有提升外语教育能力,国际传播才能真正得力,而其中的关键是教师的胜任力。要提高外语教育能力,首先要提升外语教师的素养。

谈到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宁琦表示,外语教师要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学科、学术、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融入,学以致用、研以致用,才能顺应时变、与时俱进,找准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位置,并为推动外语学科改革和立德树人使命达成作贡献。

除了要注重外语教师素养的提升,外语教育也要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要求高校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有清醒的国家意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宽广的全球视野。

“所以,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适恰而迫切。”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表示,外语教育者当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供给,从细微处入手,润物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郭英剑表示,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来说,首先是要说好外语,讲好外语课。“说好外语”是指外语专业人不但要学会表达,还要讲得地道,包括语音语调语法准确,表达方式符合目的语习惯等。“讲好外语课”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去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等,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批评性思维能力。“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而是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外语专业人的使命所在,也是这个专业最重要的显性价值所在。”他说。

谈到“外国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表示,新世纪外国文学积极回应时代,与历史共舞,并深情捕捉生活,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内涵,呈现复杂多元的发展态势,其中蕴含着深邃的主题思想与美学价值。如何审视21世纪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范式应是什么?又如何开展文学界面研究?这些是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叩问的焦点。外国文学方向的学科内涵正在拓展自身领域,谋求跨学科发展,在与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以及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姊妹学科方向的交叉与互动中开拓创新,孕育新机。

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责编:张雨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