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2022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线上举行

时间:2022-1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想 周琳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想 通讯员 周琳)11月23日,2022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办,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主题,积极响应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邀请了百余位政界、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等重大议题。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主题,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关系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前沿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开展研讨,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厚植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进一步打造一批国际传播高端智库,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王方杰在致辞中表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两个大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我国国际传播力作出的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传工作,一方面必须重视发挥主流媒体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发挥社会各界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同时,要重视传播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优秀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植中华文明沃土,更好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围绕“在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性凸显的当下,中国外文局和高校所担角色与任务”发表演讲。陈实强调,在传播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高校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中外人文交流的特色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外文局则将在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继续发力,期待未来与国内外各界机构和有识之士深化合作,广泛汇聚国际传播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认为,中华文明传播事关全局、事关国运,对塑造国家形象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为了展现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我们需要创新交流的方式,提高对外交流的水平,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清华大学合作,不断推进国家形象传播,作出了积极的、力所能及的贡献。在此他也发出号召,希望今后大家携手一同为国家形象的传播、为国家形象的塑造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表示,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以来,国际传播一直是学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学院已成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形象传播、政治传播、媒介研究等领域担当重要角色。周庆安认为,纵观整个国际传播舞台,“文化”代表了国际传播的资源,“形象”代表了国际传播的表达,而“传播”则代表了国际传播的能力。未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通过研究和关注国家形象传播的新问题、新话语、新方式,围绕清华国际传播的学科体系建设工作继续发力。

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柳斌杰认为,中华文明丰富了国家形象传播的内涵,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可信度,我们应该同时重视中华文明传播和当代国家形象传播,增强二者的优势互补。提高中华文明传播力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我们用行动去落实,寻找共情点、共同点、共鸣点与共振点,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世界信息流,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深刻地印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携手共建地球村这个美好家园。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交流合作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体现中国担当,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就如何依托丰厚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刘玉珠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提炼中华文明标识,推介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二是积极发挥国际角色担当,鼓励社会各方踊跃参与;三是提升文化遗产外交战略意识,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在以《国际中文教育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工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的主题演讲中表示:首先,国际中文教育是开展传播实践,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基础工程;同时,“讲述中国,亲睦世界”,是用文化交融提升国家形象的最短路径;最后,促进民心相通,是推动世界开放包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奋斗目标。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发表了题为《文明互鉴:中国国家形象自塑新理路》的演讲。他分享了2021—2022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呈上升趋势,国际民众的中国认知度与好感度呈正相关;青年群体对中国评价较高且持续呈向上趋势;“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意义获高度共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认可度持续提升;中国文化海外好评率高。当前,中国凭借不断上升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国家形象自塑进入了新阶段。文明互鉴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自塑的新理路。展望新时代新征程,提升中国形象的自塑力,需要围绕新维度、强化区分度、提高认知度、增强美誉度,进一步加大国际传播策略的区分性,持续加大对中国理念和做法的传播力度,向世界展现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朱旭峰提出,国际话语权是决定国家政治经济地位的关键要素,争取国际话语权就是争取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朱旭峰就我国新时期话语体系建设提出六点建议:强调中国话语的自主地位;注重概念提炼,形成对中国特色的简约表达;注重事实挖掘,将真实作为话语标准;理解中外差异,减少表达误差;保持开放心态,允许认知碰撞;适应新时代,积极拥抱新媒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协调委员会联合主席吕舟基于鼓浪屿申遗工作及北京中轴线价值阐释和社会参与的案例,分享了应如何在世界遗产的话语体系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世界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吕舟表示,鼓浪屿在申遗过程中强调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包容性、多种文化对话融合所产生的更为开放的文化精神,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文化间对话精神,得到了教科文组织充分的理解和赞扬。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通过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实践了教科文组织通过遗产保护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鼓浪屿和北京中轴线基于世界遗产构建世界性价值的表达,展现了中国包容,博大的文化精神和人民文明、自信的中国形象。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楚艳以《中国美的新时代表达》为主题,向在场观众阐释她对“美”与“中国美”的理解。通过分享2022年冬奥会颁奖仪式服饰设计灵感来源、中国古代经典服饰复原研究与中国美的创新设计探索,楚艳讲述了用中国美的新时代表达展现当代中国新气象、新风范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寻找中国美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需要打破“古代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和“东方与西方”的次元壁,让新时代的中国美既有文化的温度,又有当代的风度,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亚洲通讯设计联盟副主席马泉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资源库中包含文学、民俗、经济、制度、绘画等一切传统文化形式与要素,通过考古、调研、梳理与提炼,会拥有丰富的素材。但在现代化传播环境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下,通过现代视觉化转换与创作,体现出既保留地域文化个性又能够承载不同区域人类共同精神愿景的内容与形式,才能实现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且要通过现代沉浸式等设计和体验方式,激活观众的认知活动兴趣,使得传播活动转变为主动参与和分享的过程。马泉还分享了观看三星堆数字展视频创作的体会:利用三星堆故事和元素,挖掘三星堆文化的精神性和世界传统文化精神的共同点,运用视觉创作和沉浸式体验方式,调动观众的整体感知,使三星堆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性得到最大化释放与国际传播。

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共同发布了《文化元宇宙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聚焦元宇宙在重塑文化发展和赋能文化产业的作用,注重文化元宇宙的理论模型与标准建构,从技术、场景和内容等层面分析文化元宇宙发展趋势,并对国家形象的元宇宙传播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提出建议规划。(责编:关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