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繁荣之基。7月10—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140多个国家的政党政要、政府部长和各界人士代表围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主题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引发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讨论。围绕文明多样性、文明对话、文明传承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尼日利亚和平与冲突解决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奥拉莱坎·奥古斯汀·巴巴通德(Olalekan A. Babatunde)、研究员扎伊纳布·安雅迪科(Zainab Anyadike)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教授赛迪克·萨伊德(Sideek Seyad)等与会学者。
文明对话为世界注入稳定性
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文明对话不仅是化解冲突的钥匙,更是人类走向共同未来的必经之路。唯有通过平等对话与求同存异,才能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安雅迪科和巴巴通德在采访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当今世界充满动荡,因此文明对话在此背景下尤为珍贵。
安雅迪科表示,目前,全球范围内不同群体和地区之间误解频发,且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因此,充分理解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的重要意义,对于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言,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我们需要意识到,为了共同繁荣与发展,为了区域与全球的利益,我们应促进对话交流,彼此理解并开展合作。”她说道。
巴巴通德则将世界此刻的状态形容为“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他认为,多地发生的冲突正在撕裂世界,使全球陷入不稳定状态,在此背景下,持续开展文明对话的紧迫性已不容忽视。“不同文明在思想、文化、哲学、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若不谨慎处理,极易成为冲突的导火索。”巴巴通德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沟通对话对于和平的重要性,“非洲与中国也是如此,双方的发展水平与认知视角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更需要加强沟通、消除隔阂、增进理解”。
巴巴通德呼吁:“我们更需要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进而在求同存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若仅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他者,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的繁荣终将受限。唯有共同前行,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巴巴通德认为,中国正积极推动构建这样的对话平台。中国希望与世界建立真正的合作与伙伴关系,共享知识、积极对话、互利共赢。
安雅迪科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从外交理念到发展路径,从创新机制到思维模式,中国正在发起一场变革,以重塑全球发展范式。中国以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智慧奠定和平的基础,用积极鼓励替代强制套用,以友好合作化解施压对抗。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才是友谊、爱与伙伴关系的基础,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图景。
在分享自己与中国的故事时,安雅迪科激动地说:“这次是我首次来到中国,但在此之前我早就无数次从他人那里听闻与中国有关的故事。如今亲临此地,我终于理解了那份激动,原来他们描述中那个充满魅力的中国绝非虚言。”通过研究与教学活动,萨伊德走访过近百个国家,总能发现中国学生与中国企业的身影,他们以多元方式融入了当地社会。
在不断创新中延续文明基因
在文明发展的长卷中,历史与未来紧密相关,共同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多位学者呼吁以包容之心拥抱多样性、以批判之思传承历史,在不断创新中延续文明基因。在安雅迪科看来,文明能够促进发展与繁荣,主要从两个角度产生作用。其一,多样性即各有不同,不同的人与文化都存在差异,但我们作为人类都有人性,这是人类共同坚守的核心价值。人类要学会以包容和积极的态度去理解不同的人和文明之间的差异,才能寻得共识、携手共进。其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既有本土文明的传承,也包含对外来文明的理解。不同文明的宝贵成果与价值理念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不断碰撞并交织,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经验借鉴与创新灵感。
历史长河的馈赠弥足珍贵。安雅迪科感慨道:“过去的时光已经流逝,但依然引导着我们,照亮文明的来路,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历史帮助我们在溯源中明晰自身定位,在规划中明确前进方向,预见挑战并在突破中超越自我。唯有以史为鉴,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巴巴通德认为,没有对历史的批判性继承,就没有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在中国研究与学习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中国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并予以优化改进。他认为,非洲也应当通过历史汲取经验,这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他向记者介绍道,非洲也在创造新的文明,“当我们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领域开拓新疆域时,本质上仍在延续着‘苟日新,日日新’的文明基因,未来一代也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步。”他如此说道。
“以人为本”引领文明未来
在科技与文明深度交织的当下,各国学者也从多维度关注了技术发展与文明的关联。安雅迪科认为,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科学与技术始终交织演进。古代科学理论引领技术萌芽,虽然当时已有的技术较为朴素,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今电子技术革命则让科学发现得以即时转化,形成“理论—实践”的闭环,科学与技术更加相辅相成,也将成为文明迈向未来的重要动力。
萨伊德在会议研讨和采访中反复强调了技术与文明的紧密关联:“作为一个来自斯里兰卡却在欧盟工作的研究者,我深切感受到人们正身处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技术革命让世界日益紧密相连,本应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非制造隔阂。”他表示,这种紧密性在技术领域尤为显著,各国竞相发展技术,却常局限于服务自身利益。
事实上,现代技术早已突破物理边界。例如,中国获得的技术突破也会对全球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文明对话凝聚共识,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人类整体福祉,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萨伊德始终赞赏在中国展开此类讨论的原因。萨伊德表示,人们应当善用现代技术,提炼升华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使其更好地惠及子孙后代。事实上,这也正是技术的使命,以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