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湖南经视观察】《攻坚》(二)挪穷窝 搬出去

时间:2015-12-25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经视观察

暴雨过后,清澈的溪水冲刷着石头堆积的路基,从高空跌落形成瀑布,这本该是一幅美丽的景象。而对于处在湖南省最南端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两岔河乡的村民来说,却代表着“危险”。每当遇到暴雨,山体积水下泄形成瀑布,强烈的冲击使风化的岩石、泥土松掉滚落,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

从山上滚落的石块、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堆积在路中间,阻碍了进村的唯一通道,更威胁着村民们的生命安全。而这一切,对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江华瑶族自治县共有150个贫困村,其中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村50个。“吃饭难、安居难、行路难、娶妻难”的深度贫困令人忧心,“看到屋,走到哭”更是这里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从山上迁到山下,寻找新住处,谋求新发展,成为解决这里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

易地搬迁:村民脱贫新出路

共有11个高寒山区村的两岔河乡,是湖南省第一批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对于这里的贫困村民来说,搬出来是否就意味着万事大吉呢?搬迁之后如何生活?两岔河乡党委书记潘先华向记者介绍,为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他们把搬迁地选址、住房建设、资金筹措、看病念书等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做了一个详尽的规划。

首先,搬迁地选哪?综合地势安全、基础设施齐全、人流集中、离山地近、生活习惯等因素,最终确定了离两岔河乡十二公里远的大圩村和文海村作为安置点。在离安置点直线500米处有一所学校,800米左右便有一家医院,完善的生活设施。

住房建设也有两种方案:针对家底薄、需要政府帮扶的群众,政府统一建设公租房集中居住,每户大约60平方,自筹2万,先交1万;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群众,按5万元每户的标准,提供每户75平方米的宅基地。

犹豫不决:生存之路如何解决

方案出台后,80%的村民表示赞同,愿意搬出去,但是有20%的村民心里却无比纠结。蕉叶村的李宜远,就是其中之一。李宜远一家五口人,上有九十岁的父母,下有读小学的女儿和刚成年的儿子,一家人靠着他辛苦打工所得的每月两千元微薄工资度日,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花销已是捉襟见肘,这1万元的公租房筹资款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望着《易地搬迁调查表》上“政府选择扶贫搬迁,你是否愿意”这个选择,李宜远踌躇不定,迟迟难以下笔。

看着犹豫不决的李宜远,为“刺激”他早日搬出大山,乡政府扶贫队请他和二十多位自发前来看房的村民一起参观新房。在大圩村的安置点,两排整齐的六层小高楼展现在大家眼前。明亮的落地窗、干净的白墙、宽大的橱柜,这里的一切与高山上的乌黑板房、树皮屋顶、破落家具形成了天壤之别。看着即将入住的新房,大家难掩内心的激动,纷纷畅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可是李宜远却依旧没办法高兴起来。

李宜远告诉记者,搬出去好,这个道理他当然明白。但目前的现状是,家中二老在山上生活,耕种几分薄地,尚能自给自足。一旦搬出去,农民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的将是没钱、没文化、没技术的状况,而吃穿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花销却陡然增多。人是搬出去了,生计却无法得到保障。

详尽规划:解决村民生计问题

李宜远的担忧,也正是两岔河乡群众的心声。如何稳住村民们搬出去的心?潘先华深知,要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不光要从居住上解决问题,从生计上解决问题才是根本。他向记者展示了一直保存在他电脑中的“易地搬迁规划图”,他说:“在安置点选址、房屋设计的前期规划中,我们就对搬迁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做了详尽的规划:一是依靠宝镜旅游开发区,就地解决工作岗位;二是利用原住地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我们制订了扶贫培训计划,只要合理进行规划,积极拓展渠道,村民的生计问题一定可以得到解决。”

据了解,就在距离两岔河乡不到90公里的大锡乡明星村,50户人家、198人,已经在今年年初完成了易地搬迁项目。搬出前,全村除老弱病残56人外,剩余三分之二人口在家自给自足,人均年收入不到1300元;搬出后,通过企业帮扶等形式,所有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人均年收入达到2600元左右,增加了近一倍。但是,此次两岔河乡搬迁的15个高寒山区村,共有1300户、4200人,规模更大,涉及人口更多。搬出去后,他们的生计问题能得到顺利解决吗?

对此,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龙飞凤信心满满:“居住问题和孩子就近上学、村民外出务工的便捷性问题解决以后,我们重点考虑产业问题,所以在选点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宝镜古民居和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结合地点,通过多产业带动和后续一系列的措施跟进,能够顺利解决村民们的生计问题,让他们能搬得出、稳得住,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再过不久,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期410户易地搬迁村民即将告别苦寒的高山,入住新房,­­这将是他们迈向全新生活的一大步。

高寒山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实施精准扶贫、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车道。而对于很多贫困群众来说,易地扶贫搬迁却让他们心存矛盾:一方面渴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搬迁之后高昂的生活成本,又令他们“望而却步”。如何真正稳住村民搬出来的心?记者采访了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在张琦看来,易地帮扶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贫困村民增加收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来源,使其生活成本和收入获得均衡。此外,国家、政府可以通过耕地的占补平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等方式聚集资金进行开发,对农户进行二次补偿。


“挪出穷窝走新路,迁出深山幸福来”,从山上到山下,从贫困到小康。一个“搬”字,或许只能改变居住环境,而一个“稳”字,才能让村民们看到致富的新希望。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高寒山区的贫困村民能通过易地搬迁、精准扶贫,谋求新发展,开启生活的新篇章。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