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9月16日下午,由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府治理研究院共同主办“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换届大会暨新时代人民城市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出席换届大会并致辞。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琪教授作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等事项的汇报发言,并作为再次当选为新一届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做就职演说。
王为松表示,研究会在理论创新、决策咨询、学术传播、品牌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期待研究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学术立会、坚持规范办会,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上海学术社团的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执行院长季桂保教授主持召开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的听取和审议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章程修订说明,听取和审议换届工作选举情况、理事和监事候选人名单及产生情况说明,总监票人宣读计票结果,宣布新当选理事、监事名单等各项议程。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研究员主持召开第二届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第一次理事会各项议程,以及第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向大会宣布新当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当选会长作就职演说,宣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领导贺信等事项。
理论研讨会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主持。李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董幼鸿教授等作专题发言。
李琪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实际上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在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城市建设这一领域的集中体现。同时,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是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既包括规划、建设、空间生产等“硬件建设”,也包括精细化管理、“两网”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等“软件建设”。
朱鸿召认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逻辑,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政治保障,以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文化为精神血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为文化基因,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中城市空间的鲜明特色,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样本。
秦德君提出,人民城市建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维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观。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目标,包含了三个基本城市命题:一是人民城市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二是人民城市与“自由人联合体”;三是人民城市与“人的全面发展”。
董幼鸿认为,应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把“人民满意”作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安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应坚持的底线和生命线。无论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规划建设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和关注城市自身的历史和特色。此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发挥法治的权威保障功能,并充分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
《萌芽》杂志社原主编叶孝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宏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鲁传颖、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阳、上海科森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福利等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系统性,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上海如何深入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走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