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近日,由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基地联合举办的“延安精神与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研究”专题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
上海财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朱鸣雄,上海市社联学会管理处处长梁玉国,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海洋大学原校党委书记叶骏分别致辞。上海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会长胡大伟出席会议。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教授主持。
朱鸣雄表示,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回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历程和经验,探讨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总结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新举措新经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空间。
梁玉国认为,本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所属学术团体2024年度学术活动合作项目。将延安精神的研究和科技创新人才教育融为一体,特别要将延安精神的教育融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当中,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的根本问题。他表示,如何让从党的历史当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与现实相结合是本次研讨会的意义所在,期待专家学者能够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党在历史当中的重要理论结合起来。
叶骏表示,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提前做好相关工作准备。
本次研讨会包含主旨报告、三场主题发言和自由讨论三个环节。
主旨报告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丁晓钦教授主持。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作了题为“延安时期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经验与启示”主旨报告。朱鸿召总结了延安时期大思政教育的显著成效,回顾了延安时期大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及有效路径,剖析了延安时期思政课为什么有效,总结延安时期思政课对当下大思政课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强调思政课的核心要义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精神塑造。
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延安精神与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研究”这一主题依次进行了三场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第一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远新,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新宁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蒙象飞分别作主题发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玉华进行了点评。
主题发言第二阶段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俊峰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宋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强成文分别作主题发言。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吕健教授进行了点评。
主题发言第三阶段由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机关党委书记曹诚主持。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韩洪泉、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张金福、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光峰作主题发言。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进行了点评。
交流发言环节,由上海商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张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国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职秘书、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柏荣,《解放日报》理论工作室主编、上观新闻“思想汇”栏目主编王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思想理论战线》副主编吴爱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张建富等多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与大家进行了学术探讨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