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6》暨“西交大环境指数”发布会在西安举行

时间:2016-11-23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陆航 杨非非

“西交大环境指数”为国家环境工程治理提供智库支撑

《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6》暨“西交大环境指数”发布会在西安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当前,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国家亟待学术界为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路径。11月19日上午,由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心袁晓玲教授团队支持研究的《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6》暨“西交大环境指数”发布会在西安举行。与会人员围绕《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6》的新成果展开热烈讨论,为后续国家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治理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刘学敏,陕西省哲学社会规划办公室主任何军,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任宗哲,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高建民,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魏玮,《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项目负责人袁晓玲,西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院长王作权,西安市环保局副局长颜昊等相关部委及省级领导、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发布会。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在发布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环境质量总体来说虽然是改善的,但距离我们的治理目标的差距依然很大。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国家环境治理战略与具体机制措施都发生很大变化。对环境工程的治理,从以总量控制为抓手向以环境治理为核心转变,从重视审批向实施备案管理转变,并且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形成了新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了“三线一单”的技术框架。

据《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项目负责人袁晓玲教授介绍,《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6》对“西交大环境指数”的构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做出了三方面的调整:首先,调整了评价指标。以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的四种“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总量为基础,增加六种一般污染物——烟粉尘排污总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生活垃圾清理量、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构成污染排放的指标体系。其次,在构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人口和空间三个角度,构建多维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欢迎质量的好坏。最后,更加注重区域、省域指数的排序。为了便于公众对于报告的解读,区域、省域的指数排名采用“升序排列”,指数值越小,排名越靠前,环境质量越好。

目前,以往依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单一政策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新环保形势下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环境质量的重新界定可以丰富我国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工具。对此,《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6》还具有两个新的特点:第一是政策相关性。报告中一再强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两个重要工具。报告分析也着重关联这两个政策工具的角度解读我国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第二是多视角。报告的评价视角是多层级的。新版报告强调某一地区具备“低污染、高自净”的特征才有可能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环境总量控制制度加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工具组合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据悉,《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2016》是西安交通大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心继2015年《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首次发布后的第二版报告。本次发布会,系西安交通大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心第二次对外发布“西交大环境指数”。

本次发布会由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质量环境综合评价中心承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11月19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