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国内智库发展势头强劲。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 “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在对国内外智库有着很深观察的李小云教授眼里,国内“一大批智库机构发展至今,都没有弄明白智库的角色是什么,智库该做什么,智库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8月25日下午,李小云教授来到人民智库,聊了聊他的见解。
智库是什么?
思想坦克
智库一词随着我国推行新的国家战略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去年大火的《琅琊榜》中不乏各色谋士、师爷、门客,从某种角度来说,主角梅长苏也是政坛智库中的重要一员。
智库,英文为Thinktank,直译为思想库。现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
按照这样的理解,智库大多为国家政府机构服务,主张非营利性。但从现实的角度来更放开地理解其涵义,咨询公司,顾问也可以说具有智库的性质。
李教授认为,智库当然是研究机构,但是智库可以是政治性的,可以是商业性的,但是智库绝对不是学术性的。
他以平实的例子为我们解释:比如针对国家已经提出的一项政策“一带一路” ,我们国内相当一部分智库的研究方向是这项政策是好还是不好这个探究真理角度的学术议题。但是作为一个有商业性或政治性目标的组织,智库报告上需要呈现的不是这个政策是好还是不好,而是这项政策到底好在哪里,能解决什么问题,还能有哪些措施的提议可以使这项政策更加科学完善、解决实际问题。
“智库不是原创思想的学术平台,智库应该是思想的组装平台,是政策建议的产出平台”。智库应体察动向需求,搜集已有的相关知识资料,根据学者们各家之言的思想片段,组装集合,产出政策建议。
将现有的政策深度剖析,无不与学术思想相关。比如目前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政策,追溯其思想渊源,无不出自费孝通、燕京学社的思想:中国是被动卷入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国家的思想。智库要做的,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搜集所需思想和知识根据现实环境将其转化为可行的政策建议。
那些纯粹的原创性思想的产出者应该是大学的研究机构。李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见识,不断地加深我们的理解:“在国外,大学和智库的分工很明确:大学是学理研究的平台,讲究系统化、理论化,偏重于基础研究,往往追求完美不求实用,致力于挖掘真理,产出‘knowledge product’;而智库则应具备应用型思维,具有问题导向意识,致力于影响决策,根据自身需求,在一系列原创思想和知识中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将其组装起来,产出‘policy product’”。
在李教授眼里,现在中国智库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经常习惯于与那些已有名气的专家学者合作,很少给有思想的年轻人施展的平台。
“我们开会交换名片,本来是某大学某学院的教授,他把某某研究院院长的头衔先挂上去,然后后面带了一长串名头”
“我们应该为那些真正有思想的年轻人,提供公开表发他的见解的舞台,然后让不同见解的人们思想不断碰撞,产生火花”
“思想一定是在交锋中产生的”
从目前看来,中国的智库确实大而不强,多而不精。
首先,表现在许多细分研究领域的表现乏善可陈,但这同样也是发展的机会。
比如,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需要新的理论解释,而这一解释需要新的知识的生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体察到这些变化,将其生产为知识和思想体系,就会被国际的研究学者抢占先机。比如在一次关于中国援助非洲的国际论坛会议上,“有国际学者交流开会的时候,我们的学者兢兢业业地在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研究报告,而国外的学者已经在认真记录和反思了。”
李教授给我们的建议: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的智库研究,比如我们做政论的研究,就深度挖掘这方面的需求,多去收集资料,产出有价值的思想产品。
其次,中国智库的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力还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去实现。
李教授关于研究员的职业素养总结了一句话“不会组织思想的人不是好的研究员”当然,应该给予研究员无后顾之忧的工作生活保障,才能更加激励他们去进行这项工作。“我有次在国外交流,一位研究员听和我们之间的交流,只是频频点头,但是不发表观点,能看出来他非常专注地在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我看到他能安静地在办公室喝咖啡写东西”
“思想的产生和组装,一定是慢的过程”
“我们需要给一批年轻人舞台,也要给他们激励和保障”
第三,中国智库影响公共政策的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智库应该吸纳知识,把握社会变化,对县市问题保持敏感。对政府的政策提供材料的支持、调查政府在政策落实和执行时的情况、针对现实问题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
“我觉得中国特色非常好” 比如“发展是硬道理 ”“白猫黑 猫 ”“摸着石头过河 ”“要想富,先修路 ”“政策实验 ”“经济特区”“发展型政府”“治理污染”“消除腐败”这些,等等已经成为了国际发展的新话语。
不仅发展中国家,即便是发达国家如英国和德国也在悄悄地学习中国的一些做法。
研究中国发展经验也已成为国际发展科学的前沿课题。我们必须在这样的背景下好好潜心做思想体系的组装建立,真正对我们自己的公共政策产生更大更好的影响。
智库的存在意义并不是讨好决策者或者为了政府政绩的一个说客,是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做出最冷静客观分析和预测的一位智者,而这位智者还要有一定威望并说明厉害关系,尽可能的让决策者采纳他的意见。
中国的智库还有很多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小编和每位智库的研究员们一起加油努力。
文章来源:《人民智库》2016-08-31
作者: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展学家,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