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调研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确立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扶贫思路,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近四年来,该村在精准扶贫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村民百姓有什么新的期待,都对全国的脱贫攻坚具有标本意义。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一调研小组在刘晓玲副院长的带领下,分别于2017年6月30日至7月5日和7月14日至17日到十八洞村展开深入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十八洞之“穷”:基础薄弱、生活贫困
在实施精准扶贫之前,该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生活触底。
1.“穷”在脆弱的设施。十八洞村位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中段,湘黔渝交界处,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地无百米平、路无十米直”,加上道路投入较少,致使全村过去全部是狭窄陡峭、蜿蜒崎岖的土路、石子路,村民出行极为困难。自来水、通信、住房、牲畜饲养等方面的条件也比较落后。过去,只有少数农户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有的农户需要外出挑水才能解决饮水问题。全村几乎没有一家农户安装互联网设备,村民难以及时了解到外面的时事,破旧的房屋风雨飘摇,有的农户甚至将厕所与猪圈合在一起使用,卫生状况堪忧。
2.“穷”在微薄的收入。在实施精准扶贫以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极低,居民生活艰难。数据显示,到2013年时,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仅为1668元,不足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1/5。全村225户家庭中,贫困户就达136户,数量占农户数量的六成多。受收入水平的局限,很多农户家中除了电灯就没有别的电器,洗衣用手、做饭用柴,很多农户家中一年的猪肉消费量不到20斤,一些村民甚至由于缺乏购买饲料费用而养不起任何牲畜,很多适龄男性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无法找到对象,全村35岁以上大龄未婚青年多达 40多人。
3.“穷”在落后的教育。精准扶贫前,十八洞村的教育条件非常落后,村里没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学校,孩子上学要跑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很多孩子受困难的家庭经济条件和落后的教育条件制约,即便学习成绩优异也只能无奈退学,导致全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长的村民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年村民中学学历的也不多。由此也造成大部分村民存在“在山吃山”“靠天吃饭”的狭隘观念,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惯性生活,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等、靠、要倾向比较严重。
4.“穷”在缺位的保障。过去的十八洞村,没有完善的扶贫保障体系,村民基本靠“自给自足”“自力更生”来维持生活,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帮扶力度较小,因教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村卫生室不仅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一些日常药品也无法完备,村民看小病也不得不劳累奔波到外地,造成贫困家庭因为家人生病得不到必要的社会救助而愈加穷困,即使相对富足的家庭也时常因病而导致家境每况愈下。
二、十八洞之“变”:精准扶贫、别有洞天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做出了“十八洞村不能搞特殊化,但也不能没有变化”的重要指示。近四年来,全村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系列重要讲话作为脱贫致富的有力指导,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脱贫致富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1.基础设施之变:初步实现了由破旧落后到基本完善的大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八洞村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一大亮点。近四年来,十八洞村将修路、拓路作为重要任务,一条以前只有3米宽的进村小路拓宽为6米宽的柏油新路,大型客车可直接进村。四个寨子全部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竹子寨、飞虫寨停车场也即将建成。正如村民施友昌所说的:“我们村最早的时候都是小泥泞路,之后有了几条石子路,总书记来我们村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道路变宽了、变平了、变长了,我们村现在有了自己的柏油马路,出行比以前更方便了。”自来水、网络等基础设施也极大完善,基本实现了户户喝上自来水、家家能连互联网、时时关注天下事的目标。梨子寨、竹子寨的部分贫困户还实现了厨房改造、偏房维修,其他修葺完善工作也正在积极准备,基础设施已经达到景区标准。
2.农民收入之变:初步实现了由整体贫困到全部脱贫的大转变。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十八洞村坚持“五条腿走路”,既有猕猴桃为主的种植,也有黄牛为主的养殖,加上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证实,至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8313元,该贫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7798元,比四年前增加了4倍多,136户贫困家庭全部脱贫。十八洞村一组组长施关保告诉调研组:“家里最近几年的收入与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自己用挣来的20多万元修建了新家,现在正在家里与妻子一起养牛,年收入比较可观。”龙德成老人的儿媳妇孔铭英也告诉调研组:“现在家里靠开农家乐纯收入可达20多万,家里还买了小汽车”。
3.思想观念之变:初步实现了由保守僵化向明智开化的大转变。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十八洞村探索创立了“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对全村16周岁以上的村民,分支持公益事业、遵纪守法、家庭美德等6个方面进行公开投票,当场宣布评选结果,每户按家庭成员计算平均分,90分以上为五星级家庭,80分以上为四星级家庭,以此类推,评定结果逐户标牌公示。村里还先后开展了“113”纪念日演出、“过苗年”活动等,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村民的精气神,有的村民以前留在深山守贫穷,现在转向走出深山寻富路;有的村民以前消极、等待、抱怨,现在变为积极、主动、努力,有的村民以前是“要我干”,现在变为“我要干”,良好的村风、民风正在形成。
4.保障体系之变:初步实现了由自力更生到政府兜底的大转变。近四年来,十八洞村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防止农户因教、因病致贫返贫,积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不仅初步探索形成了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生态补偿、社保兜底多措并举的扶贫保障体系,也初步探索形成了国家政策与非国家政策双向同构的保障体系。国家政策层面主要涉及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业补贴等;非国家政策层面支持主要涉及村委的教育帮扶,按照幼儿园1000元/年,小学1500元/年,初中2000元/年,高中2500元/年,专科新生3000元,本科新生5000元/位的标准给予补贴,对丧失劳动力的家庭实行兜底帮扶,保障体系对村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4.38%。
三、十八洞之“盼”:再上层楼、力拔穷根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站在脱贫致富的新起点上,如何让十八洞村借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春风,从脱贫走向富裕、从基本保障到高水平小康,成为十八洞村广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望。
1.期盼之一:脱贫评价机制更“准”。十八洞村已初步建立了脱贫考核评价机制,得到广大村民认同。但也有不少群众认为目前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有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如竹子寨的施金仁家一共6口人,父母已无收入来源,全家靠施金仁的妻子外出务工和本人在家打零工维持生活,除去基本花销,年纯收入约为14000元左右,加上“113”工程2000元/年的果树补贴,人均年收入在2667元左右,但统计时,会把临时性的2万左右的征地补偿款、猕猴桃项目发放的3000元算进来,使人均年纯收入的统计数字达到甚至超过了脱贫标准6500元,而实际上他们的收入既不稳定也不高。个别账面上已经实现脱贫的农户表示,“自己的家境并没有因为实施精准扶贫而改变”,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农户家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件生活电器。因此,相关部门要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脱贫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能够更加符合扶贫工作的客观规律,评价结果能够真正体现贫困农民的实际状况,评价数据能够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考验,扶贫成效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避免以“数字脱贫”代替实际脱贫。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监督职能,加大检查力度,严查数据造假、形式扶贫、形式脱贫等问题。
期盼之二:脱贫致富之路更“宽”。十八洞村实施精准扶贫近四年来,积极探索脱贫致富之道,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村民们也发自内心地感激脱贫致富带来的红利。同时,他们也认为,上级如此大的力度和投入,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方面,他们期盼能够更加合理地推进扶贫项目开发,更加注重项目现实效益。另一方面,期盼能够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免除后顾之忧。因此,下一步的工作,要不断优化项目结构,适当提高短期项目的数量,加大对短期项目的投入力度,适量削减中长期项目的数量,使短期、中期、长期扶贫项目的比例不断合理化。其次,要果断停止那些已经被证明不能给村民带来切实收益的项目(如300尾稻田鱼),将资金、精力更多地集中到能够为百姓带来切实利益的项目上。同时,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建言献策,使扶贫项目的开发选择、实施落实都能凝结群众智慧、体现群众声音。增收渠道方面,要注重为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探索因户、因人而异的多样性增收模式。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应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贫困村民在种植、养殖、手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就业、创业。同时,针对该村劳动力转移仍有空间的情况,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外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宣传鼓励等方式,加强和做好劳务输出方面的工作。
3.期盼之三:脱贫工作作风更“硬”。调研发现,村民们对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基本满意,但也认为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驻村工作队、支村两委职能交叉、工作方法有待改进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下一步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第一,要明确职责分工。扶贫开发项目的指导规划、具体实施、对外联络、内部协调等方面都要有更明确得分工,将项目责任落实到每个主体、每个人,防止出现“大项目人人管、小项目没人管”的问题。在为群众解决困难方面,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协调合作,避免职能重叠,工作缺位。第二,要密切联系群众。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善于倾听村民声音、敢于接受村民批评、勤于与村民交流,将村民的建议与批评转化为改进自身工作的动力,不断巩固在村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第三,要推动信息公开。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尽最大可能提高国家政策、项目规划、补助标准、工作流程、资金去向等方面信息的透明度。要通过发放宣传册、播放广播、教育引导等方式让村民及时知晓,打消疑惑,提高对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工作的信任度,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之中。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