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肖万春:城市发展转型应立足于综合性与全方位转型

时间:2016-03-02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肖万春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发展失衡不协调现象更加严重,加快转型的任务更加紧迫而艰巨。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全方位转型,呈现出人本发展转型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一要求为我国推进城市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城市发展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主要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机制等全方位的转型。

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

一是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瓶径约束日益增强。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走的是一条高资源消耗的粗放之路,近年来的城市快速发展更是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实现的。从单位GDP能耗看,我国不仅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从城市工业看,我国节能减排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高耗能行业比重仍然偏高,2014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所占比重仍达到79.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仍然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其中城市发展需要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2/3以上的城市缺水,全国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我国人均陆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61,耕地资源锐减,确保18亿亩红线的任务艰巨。随着城镇化推进,我国城市发展所需的土地、水、能源、矿产等基础性资源消耗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瓶颈约束将不断加剧。

二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排放,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非常严重,重大环境事故有增无减。从CO2排放情况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单位GDP排放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从废水、废弃物排放量看,由于我国重化产业结构没有完全改变,单位GDP耗水量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倍,单位工业产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0倍。尤其是城市工业的粗放生产,造成城市水环境质量恶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全国主要河流、重点湖泊Ⅰ、Ⅱ、Ⅲ、Ⅳ、Ⅴ、劣Ⅴ类水质所占比重分别为3.4%、30.4%、29.3%、20.9%、6.8%、9.2%;地下水质更差,201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的地下水质监测中,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5.4%,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达到16.1%,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2%。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致使大部分城市的环境容量达到极限,当前雾霾天气、沙尘暴天气频发,就是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体现。根据我国对世界作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庄重承诺,城市发展中的节能减排任务任重道远。


三是城市发展失衡现象越显突出。首先,城市发展不协调。近年来,为了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国家实施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得到改善,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发展失衡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比如说2000年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和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相比差7200元,但是到2012年却相差26000元。2012年人均GDP最低的贵州只相当于最高天津的19%。2014年中部和西部城市的人均GDP不到东部城市人均GDP的一半,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不到东部城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40%。其次,城乡发展不协调。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城乡差异有所缩小但仍然很大,城乡收入比2000年为2.79:1,2014年仍然高达2.92: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1.05倍。再次,城市内部社会分化加剧。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超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的固化,使得社会群体性事件、极端恶性事件频发,对城市发展转型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主要内容

关于城市发展转型,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经济体制转型,有的认为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危机转型,也有的认为城市发展转型是城市生产方式转型。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转型应是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综合转型,是发展的理念、方式、动力、机制全方位转型。

一是发展理念的转型。转变发展理念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首要任务。要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把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放在城市发展的首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推动城市发展从单纯注重城市扩张、经济增长向注重民生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转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是发展方式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是城市发展转型的着力点。要彻底转变“摊大饼”盲目扩大城镇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始终坚持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开放协调发展方式。在产业发展方式上,以“互联网+”战略实施为契机,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不断提高产业的融合度和聚集度,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构建智慧化、技术化、融合化、聚集化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在要素使用上,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大力吸引各种创新资源入驻城市,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三是发展动力的转型。转变发展动力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城市发展转型的实质是城市的创新,内生创新是驱动城市进步的力量源泉。要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导向,突出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城市供给侧改革,推动城市发展从要素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投资驱动为主向消费驱动为主转变、从外需为主驱动向内需为主驱动转变,着力破解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彻底改变我国城市当前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四是发展机制转型。转变发展机制是城市发展转型的保障。城市发展转型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发展成果的分享者,更是发展的主体。既要有效发挥政府在城市发展转型中的规划协调管理作用,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调节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的产权制度、公平的市场体系、城乡一体的推进机制和内外开放的发展环境,形成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规范有序的市场化城市发展体制机制。

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主要趋势

我国地域辽阔,各城市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其转型的方向和趋势必然呈现差异性。从城市发展活力看,城市转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摆脱城市发展的衰落困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提升人民福祉。

一是绿能低碳技术引领绿色紧凑创新城市转型。以低碳循环技术创新为基础,依靠绿色技术的应用,必然能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使得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商流的畅通,要素资源配置得以绿色化,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城市发展中的能耗、物耗和污染显著减少,城市空间布局紧凑集约化,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代表的集中式城市群发展模式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盘活存量空间、提升增量空间、加快推进紧凑型集约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崇尚环境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实现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是绿色紧凑创新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数字便民开放城市转型。以“互联网+”战略实施为支撑,依靠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市民的全面知识化和高智力化,促进产业的轻型化和高新化,实现城市发展向数字化、便民化、开放化为一体的智慧化转型。建设数字便民开放城市,就是要求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先导,是信息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

三是文化创意推动休闲宜居品牌城市转型。城市发展转型,不仅是物质发展形态的转变,更是文化品牌的塑造。作为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的城市文化创意的繁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商业发展模式,文化创意创造的财富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体,形成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大力促进文化创意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科技经济的融合,拓展城市包装工业、食品加工及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走出“突出增量培育自主创新,兼顾存量促进提档升级”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文化创意空间设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文化创意生态的营造,驱动城市向具有创造性、包容性、美化性、个性化、多样化和社会化特征的休闲宜居品牌型转变。

四是公共产品普惠化支撑平安和谐幸福城市转型。城市转型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大趋势。“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市民的福祉,乐业乐活,这将是城市转型发展软实力之所在。城市转型发展中“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在于其社会公正的伦理诉求,即城市必须提供全体市民,在就业、创业、乐业、安全、公共服务的均等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公平正义方面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普惠化供给,在公共产品市场化模式选择中发挥引导、鼓励、监督等作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以及协商机制来发展、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尊严,为平安和谐幸福城市转型提高保障支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3月1日;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决策咨询中心主任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