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崔凤军:地方高校智库发展应坚持协同为要

时间:2023-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崔凤军 周良奎

《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各类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各层次、各类别、各领域智库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地方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重要成员,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辅助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智力支撑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缺少与地方党政机关的交流合作,加上社会影响力不大,地方高校智库在服务决策过程中不免遭遇协同困境和认同危机。只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机制,化解认同危机、推动政策匹配、加强文化调适,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智库协同发展之“重”

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之所依。党委政府在制度供给、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地方党委政府处在应对风险的第一线,其决策时常具有紧急性、综合性、权变性、矛盾性、高风险等鲜明特征,依靠单一的党政机关智库或单一学科背景团队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地方高校是区域性枢纽和创新体系重要节点,依托其建立的智库既“通天线”又“接地气”,具有学科综合、人才密集、响应迅速等显著优势,可以利用行政力量调动校内多学院学科资源,与党委政策研究室、政府研究室、社科院等机关智库密切协同,组建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团队,集智攻关,长期为决策部门提供一揽子综合集成的决策建议。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所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地方党委政府既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累积的老问题,又要应对世界之变带来的新情况,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必将贻误战机、陷于被动。地方高校智库是连接地方知识和国际知识的接口”,不但长期浸润于特定的场域之中,与社会各界形成了密集的交流网络,还通过开放的学术网络联通上下内外。推进地方高校智库与多社会主体协同发展,可以放大社会资本的累积效应,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洞见的先导理念和政策建议。

地方高校智库协同发展之“理”

有利于不同类型智库功能优势互补。地方高校智库虽然在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方面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但在机构层次、服务能力、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天然弱势,普遍面临社会影响力欠缺、自身“能力恐慌”等问题。加强地方高校智库与机关智库以及决策部门之间的组织协同、人员协同、供需协同、政策协同,打破学校内部院际壁垒和学科藩篱,加强优质人才资源整合;打通高校智库与机关智库以及决策部门之间、智库与校内各学院学科之间的信息渠道,有效推动人员交流、团队凝聚,促进功能互补、力量集成,提升组织认同、成果认同和价值认同。

有利于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良性互动。地方高校智库依托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建立于持续的知识生产活动之上,其研究具有明显的视角立体、思路综合等特征。高校智库相对于机关智库的特别之处是,其研究人员同时扮演着教师和智囊的双重角色。推动地方高校智库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党政机关智库的政策研究与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搭建互动桥梁,以学术研究促进智库研究根深叶茂,以智库研究助推学术研究价值实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地方高校教师挣脱学术漂移”的惯性,增强现实关怀,强化责任担当,促进知识生产与实践创新相互迭代、螺旋上升,推动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互促互鉴、良性循环。

地方高校智库协同发展之“策”

加强智库间协作。在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者看来,与党政机关合作是组织增强自身合法性和社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地方党委政府可以把地方高校智库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校地智库紧密合作,形成智库机构联动,打造决策咨询服务共同体。建立健全智库共同选题、调研、撰文、办会、发布、创刊的协作机制,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智库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地方高校智库要加强与地方党校合作,利用党校课堂阐述政策主张,推广调研成果。用好党校的学员优势,在各县(市、区)建立调研基地,源源不断地获取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案例,为服务决策引来源头活水。

促进身份认同。身份认同上的障碍往往源于交往不足导致的信任赤字和信息不对称。加强高校智库人员与党政智库的交流是增强身份认同的有效举措。一方面,送出去。选派年轻的研究骨干到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等机关智库挂职锻炼,熟悉他们的日常运行,摸清决策机制,密切与各方的联系。另一方面,请进来。内部化是消除身份偏见、促进人员整合的有效方法。邀请党政机关业务骨干、党政智库专家参与高校智库的学术活动,对决策咨询服务团队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学校智库确立调研选题,开展课题联合攻关,形成校地智库人才“旋转门”。

增进政策匹配。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地方高校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石,一是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于高校智库发展的政策支持,将其纳入地方智库体系,建立规范畅通的建言献策渠道。二是依托地方高校智库建立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认定基地年度研究课题为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对智库的智力成果以常态化申报方式予以立项,在科研奖项评选中赋予智库成果与其他理论成果的同等地位,从而吸引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加入智库,参与决策咨询服务。三是遵循智库规律,建立多样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将智力服务成果纳入科研业绩计算,将成功的实践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按相应标准计算教学工作量。四是建立多样化的经费保障机制。地方财政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高校智库进行资助。学校则给予智库日常运行经费,免收项目管理费,建立智力贡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加强对智库人员的激励。

调适认知差异。文化调适是智库长远发展的柔性治理基础。地方高校智库面临的协同困境、认同危机,从根本上都可归结为组织、人员、成果、价值等方面的价值认同冲突。一是牢固树立校地利益共同体理念,将推动地方高校发展、发挥高校智库作用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和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二是强化决策部门与地方高校智库的互动交流机制。党委政府要重视高校智库的第三方价值,形成尊重智力劳动的良好氛围。三是地方高校智库要在党委政府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不应满足于政策解读,而是要善于发现真问题。要强化社会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讲求务实高效,倡导经世致用,做到破立结合。弘扬开放包容精神,营造兼收并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和谐共生的团队文化。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基于地方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城市共同体研究”(2021QN028)、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地方高校与东道城市共生关系研究”(Y20204549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台州学院研究室主任)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