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

时间:2016-10-3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李民 谢炳庚 刘春

摘要:湘西州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与文化节点,也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地区、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本文在分析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的背景及可行性的基础上,剖析了湘西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现状,并提出了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的具体思路与对策,即研究编制湘西生态与文化资产负债表、创新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探索湘西“文化+生态+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构建湘西特色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扶贫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村(寨)镇。希冀为湘西州乃至长江经济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生态;文化;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3月25日,习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沿线有国家级贫困县258个,占我国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43.6%。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问题,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于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及媒体的关注。比如,杨经纬等(2015)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扶贫思路的转向问题,指出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扶贫工作依然严峻;陈泽(2016)提出将扶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蔡朝阳(2015)分析研究了安全生产、扶贫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问题。当前,从生态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但生态与文化是湘西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邹云等,2014;湖南省文化厅,2015;王赞新,2015),从二者协同发展的角度,探讨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李民: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图1)

湘西州(以下简称湘西)是长江经济带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同时具有极其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地区、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区”重叠区域。以湘西为案例,探讨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一、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1.1 精准扶贫贵在因地制宜与创新施策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正式提出“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要求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强调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从各地实践看,精准扶贫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与模式,突出了“六个精准”、“四个一批”总体要求。产生了“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教育扶贫”等创新模式。精准扶贫贵在因地制宜与创新施策,湘西地区精准扶贫也应因地制宜、创新施策。

1.2 结合生态与文化助推精准扶贫是发展的现实需要

贫困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老、少、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文化资源优势比较突出,生态与文化是贫困地区的重要优势。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在第16条明确指出了“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此外,用文化充实精准扶贫内涵(赵明仁,2015)、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付远书,2016)、打赢脱贫攻坚战 文化之力不可少(张妮,2016)、.文化惠民助力精准扶贫(赵磊等,2016)、精准扶贫的文化使命(乔燕冰,2015)、精准扶贫中的文化作为(黄中元,2016)也已成为实践中的重要声音。结合生态与文化助推精准扶贫是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各地精准扶贫实践的宝贵经验。

1.3湘西具有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综合优势

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湘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及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区所在地,在生态补偿、文化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从生态文化资源看,湘西州是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州内生态文化资源高度富集,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139个“国字号”生态文化品牌、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玉先,2015)。从生态重要性看,湘西是澧水、沅水、资水等的发源地,是长江和洞庭湖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对于维护生态多样性、保持长江中下游水土涵养、减少长江泥沙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该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生物物种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华中“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等美誉(黎铁桥,2014)。因此,在发展政策、资源禀赋等方面,湘西具有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综合优势。二、湘西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2.1 生态与文化资源富集地已成为湘西精准扶贫重点区

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包括古丈县、泸溪县、保靖县、永顺县、凤凰县、花垣县、龙山县等7个国家级贫困,吉首市也被列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是湘西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生态与文化资源的富集地(表1)。

李民: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图2)

表1 湘西生态与文化资源简况资源类型资源概况生态资源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澧水、沅水、资水等的发源地,是长江和洞庭湖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堪称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属国家和省政府规定保护动物20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锰工业储量居全国第二,汞远景储量居全国第四。文化资源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少数民族聚居文化特色浓郁。拥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龙山县里耶镇、永顺县芙蓉镇、泸溪县浦市镇、花垣县边城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毛古斯、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咚咚喹、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打溜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民歌、苗族鼓舞、苗医药、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凤凰纸扎、踏虎凿花、辰河高腔等)。2.2 生态与文化项目已成为湘西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湘西虽是崇山峻岭之地,但有着“北纬28度赐予的财富”,土壤中的富硒带、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以及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等自然带的相互交集,为湘西带来了优良的生态资源。湘西尽管依然在为脱贫而攻坚克难,但“再穷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已成为各界的共识。据统计,湘西州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超过412万亩,封山护育林超过120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59.3%提高到66%以上(邹云,2014)。在精准扶贫举措上,除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外,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经济、林下经济、特色生态农业等已成为湘西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支撑,形成了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以优质烟叶、茶叶为主的高效经作业,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世居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2015年初,省文化厅明确全省文化工作要“文化与扶贫对接,对湘西地区实施倾斜”。以文化发展推动精准扶贫,已成为湘西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老司城遗址成功申遗,让遗产地贫困群众获得实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观。双凤村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首批试点村项目库,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当地民生(湖南省文化厅,2015)。凤凰县老洞村,是湘西最大的石头寨,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村,2015年老洞村被列入文化旅游扶贫的样板工程,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增收,老洞村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带动农业、食品和农产品制作、旅游商品制作、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增收1.5元(张健,2015)。

2.3 生态与文化因子已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核算标准

扶贫核算标准,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在湘西地区,为合理确定精准扶贫地域及扶贫对象,除考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外,对于一些生态与文化因子突出的地域,也予以了重点考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湘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比如,对于腊尔山、吕洞山、红土片、永龙界四大贫困片区和中高海拔生态地区的扶贫开发,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力量调配上重点倾斜、集中攻坚。在生态保护区、边远高寒山区,启动生态移民搬迁示范点建设。在扶贫领域上,注重扶贫开发与生态移民搬迁相结合、与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2015年全州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17万元,大力支持国家级特色村落建设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保靖县夯沙乡“五行苗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对5个村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4大类18个扶贫项目。三、湘西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3.1研究编制湘西生态与文化资产负债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

生态与文化资产负债表,是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化和详细化,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与文化资产分类汇总形成的报表,它综合体现了某时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与文化资产“家底”,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编制生态与文化资产负债表,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也是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

湘西生态与文化资产价值表,可由“总表-分类表-扩展表”组成报表体系,以及由“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差额”构成基本表式,由“总表、分类表和扩展表以及辅助表”等构成,形成“湘西模式”。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林权、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的交易,加快湘西生态与文化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3.2 创新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是湘西精准扶贫的关键,应特别注重:一是开展生态与文化协同扶贫结对。综合运用“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企业—贫困村、城市居民—贫困对象、城市家庭—贫困户”等多种“一对一”模式,通过认领闲置土地、认养贫困儿童、共建特色村镇等多种途径,开展生态与文化协同扶贫结对工作。二是合理选择扶贫模式。在扶贫模式上,有资金扶贫、实物扶贫、技术扶贫、教育扶贫、政策扶贫等多种模式,在不同贫困地区,需要结合当地扶贫工作的实际需求、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与文化资源禀赋等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宜性扶贫模式。三是建设生态与文化协同扶贫示范县(乡镇场、村)。对当前在生态与文化协同扶贫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县(乡镇场、村),可以继续进行重点扶持,并及时总结其成功经验,以生态与文化协同扶贫示范县(乡镇场、村)建设为抓手,探索可供湖南省乃至全国其他类似县(乡镇场、村)参考、复制的扶贫经验模式。

3.3 探索“文化+生态+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

抓住国家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改革机遇,高度重视“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工作,以湘西特色文化与生态资源为依托,探索“文化+生态+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图2),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生态与文化协同扶贫工作。

一方面,以互联网大数据搜索能力、虚拟仿真展示能力、信息推广能力和移动应用能力等为依托,将湘西自然生态风光和淳朴少数民族文化录制影像,制作成微视频、连续剧、宣传片等投放到网络上,让外界公众通过互联网来全面了解湘西文化与生态美景,极力将湘西的生态与文化商品、服务等推广到世界,吸引更多国内外人员来到湘西。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更能带动社湘西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助推精准扶贫。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湘西企业希望通过跨境电商“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构建“文化+生态+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可以有效地为湘西传统村镇、民俗文化等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关企业提供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多语种网站建设服务、跨境销售服务、跨境推广服务以及专业培训,并联合相关电子商务公司在全国不定期举办各种相关会议及论坛。提升湘西文化与生态类企业为湘西精准扶贫的贡献能力。

李民: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图3)

3.4 构建特色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扶贫产业体系

以湘西特色文化与生态资源为抓手,立足湘西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完善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扶贫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产业附加价值。

李民: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图4)

首先,研究湘西水土资源及生态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限制因子,开展具有湘西特色的生态与文化产业区划,建立区域协调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及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针对贫困地区的生态脆弱区及特色资源富集区村镇状况,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治理体系,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技术体系和模式。

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快发展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与保护并重、一二三产协同集群发展的扶贫产业体系(图3),建设一批生态农业基地、创意产业园区、湘西特色文化与生态研究基地、湘西特色文化与生态创业基地、以及文化与生态培训基地等。一方面做好湘西特色文化与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与科学传承工作,使资源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贫困对象的增收,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3.5 打造一批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特色示范村(寨)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2016年国家发改委将引导扶持发展近1000个特色小镇,强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支持,支持特色小镇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

首先,对照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湘西贫困村(寨)镇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文化资源、贫困程度等方面,制定遴选标准,体现“小、精、美、特”等原则,对湘西生态与文化资源富集的贫困村镇进行遴选,选定一批特色示范村镇。

在此基础上,在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技术与方法、文化资源保护与修缮、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生态类中小企业扶持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空间发展上,以点联线、以线带面,走“串珍珠”组团式发展路子。

在特色示范内容上,要结合不同村(寨)镇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比如,对于一批传统村镇文化景观资源丰富且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寨)镇,可以进一步结合国家文化部提出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政策背景,开展湘西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特色示范。即基于传统村镇文化景观资源价值的外部性,围绕传统村镇建筑、民俗、环境等文化景观资源的破坏、保护与可持续开发等问题,在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展开的对受影响的文化景观系统“服务”进行以经济、政策行为等为补偿手段的社会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蔡朝阳.研究安全生产扶贫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工作.湖北日报,2015-01-20(001).

陈泽.将扶贫融入长江经济带.云南政协报,2016-01-27(002).

付远书.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中国文化报,2016-01-06(004).

湖南省文化厅.坚持五个“抓手”文化工作在大湘西精准扶贫中发力作为.2015-12-25

黄中元.精准扶贫中的文化作为.湖北日报,2016-05-04(015).

黎铁桥.将武陵山片区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长沙晚报,2014-03-02(A04).

刘玉先.郭建群代表:建议建设湘西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红网,2015-03-07.

乔燕冰.精准扶贫的文化使命.中国艺术报,2015-08-05(001)

王赞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补偿式扶贫标准与思路——以大湘西地区为例.湖湘论坛,2015,4:59-63.

杨经纬,李军,王成成.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扶贫思路的转向研究.民族论坛,2015,2:90-94.

张健.湘西老洞村:旅游精准扶贫样板工程.经济参考报,2015-12-23(008).

张妮.打赢脱贫攻坚战 文化之力不可少.中国文化报,2016-04-06(007).

赵磊,高照中.文化惠民助力精准扶贫.济宁日报,2016-05-23(002).

赵明仁.用文化充实精准扶贫内涵.四川日报,2015-11-25(006).

邹云,明星,白田田.生态保护引领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 解读湘西州的“绿色崛起”.新湘评论,2014,23:12-14.


(作者李民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