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俊:聚焦精准扶贫 建设特色智库

时间:2017-10-1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游俊

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创新思维的引领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者,是优秀智力资源的提供者。吉首大学在智库建设中,坚持以武陵山区尤其是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重大需求为导向,做到定位准确、聚焦特色、找准发力,积极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为湖南民族地区区域发展和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贡献,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地方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子。

一、准确定位,体现智库的区域特色。吉首大学地处湖南西部,是位于国家确定的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在智库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最迫切的要求,就是为武陵山区尤其是湘西地区的脱贫服务。从2013年11月习总书记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到2016年底,湘西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万人,但是目前仍然有近40万的贫困人口。随着湘西地区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扶贫任务更艰巨、矛盾问题更为复杂。治贫要治愚、扶贫要扶智,智库服务扶贫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吉首大学素以建设“平民大学”为己任,把“造福平民百姓、直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立校之本,因此,必须定位于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智库,把智库建设聚焦到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聚焦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力争立足大湘西,做出大贡献,发挥吉首大学智库在湘西和武陵山区的脱贫攻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库、智力库和动力源的作用。

二、凝聚力量,做强智库的学科特色。吉首大学在智库建设中,注重整合全校资源,形成多学科、多平台聚集效应。一是学科协同。学校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5个省级重点学科组合起来,以民族学、应用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协同组建的生态扶贫研究团队,建立了国内首家从生态角度开展扶贫研究的智库团队。二是平台共建。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先后组建了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武陵山区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以及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坚持开放性、协同性的建设原则,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了智库的研究力量,形成多机构联合攻关的新局面。三是研究定向。学校在遵循学科建设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把学科研究方向聚集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多年来,学校获得的各级科研立项,80%以上的课题是立足于大湘西地区和武陵山区,围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精准扶贫等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凸显了明显的学术研究特色。

三、聚焦扶贫,彰显智库的服务特色。吉首大学智库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扶贫主旨,围绕精准扶贫推出了一系列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发展良策,为打赢湘西扶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的智囊作用。一是推出了系列对策性研究成果。比如,《构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我省全面脱贫的政策建议》获得省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奖;《关于推进我省精准扶贫的若干建议》入编《决策参考•智库成果专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武陵山片区精准脱贫的关键抓手》被国家民委以内参形式上报中央部委及有关领导同志,并被国家民委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编写的《干部驻村实务》,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驻村干部帮扶手册在全国使用。自2013年起,学校连续主编发布《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蓝皮书。学校主编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获得湖南省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为老司城遗址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学理基础。吉首大学以及团队专家因此获得湖南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和一等功记功表彰。二是推出了系列产业开发应用成果。比如,学校生态学、食品化学等智库团队探索总结了 “三带”理论(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该理论成果应用于大湘西地区,催生了一批“三带”企业,形成了“三带”产业链,实现产值约126亿元,税收约9.9亿元。其中,美味猕猴桃“米良一号”的产业化、湘西矿产资源研究等成果的应用,推动了二十余万农民脱贫致富。学校专家担纲策划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型文艺演出,年度门票收入近亿元,游客接待总量已逾1500万人,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南省文化产业优秀单位”, 入选中国文化品牌30强。学校承担完成的《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5-2030)、《武陵山区旅游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7),获得了同行专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有效助推旅游扶贫的发展。学校主要参与创意的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被列入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向全国旅游行业进行推广。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