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纲等:湖南以文化建设助推扶贫脱贫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7-10-19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邓子纲 贺培育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命题,其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从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却有极深的文化根源,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同样决定着人们脱贫的进程和质量。湖南作为文化大省,同时又作为精准扶贫的先发之地,近年来为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在以文化建设助推扶贫脱贫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精准扶贫的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快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扶贫脱贫的文化支撑

湖南省委省政府强化政策引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帮扶政策,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扶贫脱贫攻坚具体实践中,坚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的统筹发展,尤其注重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扶持力度,解决了“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

(一)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基础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基础和关键,是城乡群众享有均等化公共文化权益的保障,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文化领域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步。2016年出台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推进文化扶贫工程,完成了湖南省文化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后续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湖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20,贫困地区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湖南始终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扶贫工作的重点,2016年,建成首批400个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017年继续推进第二批288个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启动民族县和边境县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工程。2020年,要在全省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湖南许多地县已经探索了一些可供借鉴推广的建设模式。以张家界慈利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例,该县总结了三种模式,即:以金花村为代表的“项目带动”模式,以永安村为代表的“多方募集”模式,以百寿村为代表的“建整扶助”模式。通过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张家界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县、桑植县创新了文化表演方式,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表演搬上舞台,以千人傩面祭先祖、千人狂欢大摆手、千人狂欢茅古斯、千人摸米女儿会四大节会活动,将民俗文化同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动土家情歌对唱、土家风情舞、傩面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服装秀、狐仙寻亲、“洞听中国”艺术季和土家广场舞、桑植民歌体验、土家渔鼓九大日常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设施建设的牵引作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文化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以实现脱贫目标。2016年,全省共减少贫困人口125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3.6%105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武陵源区和洪江区2个省级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

(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强化脱贫载体

湖南省大力推进国家部署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与省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文化“莱篮子工程”,促进将其列入各地市政府实事工程。文化惠民活动以文化活动和文化宣传为载体,增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社会效益,把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2016年完成“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活动惠民演出10069场,为人民群众送出美术作品200余件、书法作品5000余件。这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全省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文化活动无盲区、文化产业大发展。2016年由省文化厅组织的“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演艺惠民暨“精准扶贫”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在十八洞村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并推出文化精准扶贫的八项措施。目前十八洞村已经开启了8家农家乐,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本地人回家乡创业,还解决了当地大龄青年的婚配问题。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7798元,最低为3200元,均达到脱贫标准,集体经济收入达12.2万元,符合整村脱贫条件。习总书记牵挂的十八洞村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对这个“精准扶贫”的首倡地来说,这是个大喜讯!2017年全省继续组织更多的“精准扶贫”文艺创作采风活动,在全省14个市州2000多个乡镇村开展惠民演出达1万场以上。多年来湖南省坚持以“政府买单”方式为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免费送演出,将在“十三五”期间逐步实现“一村一年一戏”的目标。农家书屋的建成,图书的更新为农村群众带来的种养技术知识,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知识保障;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成,为农村居民生活办事提供了便利,基层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各项便民服务。“送文化”活动逐渐转变为贫困地区的“文明生长点”、“财富生长点”,使群众方便享受到文化成果,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二、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素质,提升扶贫脱贫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文化扶贫的实践探索中,湖南省牢牢把握“影响人的贫困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是人的素质”的问题关键,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文化扶贫”的根本在于“智力扶贫”、“观念扶贫”。找准扶贫“支点”,用好扶贫“杠杆”。改造贫困地区人民精神文化面貌,精准增强贫困群体脱贫自富能力。

(一)打破智力桎梏实施教育“全覆盖”

长远看,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离不开教育,必须将发展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以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湖南省不断加大教育支出力度,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为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政府印发《湖南省教育扶贫规划(20152020年)》提出,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对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涵盖范围包括我省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享受省级扶贫工作政策待遇县的51个县市区,以及其他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家庭。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城区中小学免学费的学生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800元、600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天3元提高到4元,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贫困地区农广校开发了一批“实际、实用、实效”教程,开展创新创业免费教育培训,每年在贫困地区选择3000名创新创业致富带头人,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湘西州、怀化市为重点,每年定向培训800名农村致富能手。全省广大贫困地区通过广泛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在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将贫困地区劳动技能转化为了脱贫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全省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5. 14%,超额完成了国家及湖南省“十二五”时期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5%的目标任务,为广大贫困人口脱贫破除了教育水平低下的桎梏。

(二)转变思想观念开展对话“心连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农村干部在村里,工作很辛苦,对他们要加倍关心。“扶贫先扶志”,在基层扶贫实践中,湖南省特别重视提高扶贫干部和基层干部的素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培养了一批将扶贫工作内化于心的干部,在他们的带领下,快速推进全省脱贫工作。省扶贫办、省委基层党建办多次举办全省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班,对数千名一线扶贫干部进行了培训,确保驻村帮扶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全省广大贫困地区以改变文化为根本,不断挖掘优质精神资源,提高贫困人口在参与社会治理、自主治理,合作治理方面的主动性,将外部干预转变为了居民建设文化、脱贫致富的内生能力。比如,武陵源区18个贫困村都有处级干部联村,所有贫困户都有干部联户帮扶,帮扶干部每个月至少到访贫困户两次以上,使贫困户时时感受到暖暖的关心与温情。洪江区营造“不摘贫帽摘官帽、不换状态就换人、不为慢为就让位”的攻坚氛围;每个贫困村安排5名扶贫工作队员,每个非贫困村安排3名扶贫工作队员,全部脱产驻村帮扶;21个建制村、16184091名贫困对象全部由干部结对帮扶;3年累计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751万元,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还有许多贫困县,如岳阳平江县、邵阳新邵县、郴州宜章县等的扶贫工作人员在扶志上下真功夫,连续下村反复做村民思想工作,引导村民依靠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依靠自己改变命运,并通过向扶贫对象输入新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适用科技,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将物质和政策输入转变为内生发展动力,改变了这些地区贫困群众对待贫困的态度,使这些地区稳步走出了贫困的阴影。

三、加快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强化扶贫脱贫的“造血功能”

文化不仅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活动,也能物化为文化产品,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湖南省通过挖掘、利用、保护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让群众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参与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实现了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治标向“造血式”治本转变。切实把外在扶持转变为自身发展的内在能量。

(一)大力开发和利用贫困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化+旅游”对于扶贫脱贫的内在张力

湖南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景观优美、人文历史厚重,在发展传统种养业的同时,还适宜发展旅游文化、养生休闲、民族医药、边贸流通等产业。一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统筹设计推进扶贫脱贫。比如,依托大湘西、大湘南、大梅山等优势旅游资源,打好“生态牌”、“民俗牌”、“名人牌”,重点打造以湘西为龙头的“神秘湘西”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等园区、场馆建设,形成文化旅游的聚合效应。另一方面,培育县域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促进扶贫脱贫。省政府将武陵山片区内的新化县、凤凰县、永定区、新宁县、通道县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对每个县滚动扶持3年,扶持资金达12.6亿元,武陵山片区内的慈利县、芷江县、安化县、通道县等20个县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强县。2016年湖南在武陵山片区选择了10个贫困县开展“双创”试点,每县创建13A以上景区、2个特色旅游小镇、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县域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带动了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文化+旅游”助力扶贫脱贫还出了许多亮点,比如湘西凤凰县把文化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通过示范推进菖蒲塘、老家寨等旅游扶贫重点村寨建设,乡村旅游年接待超1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带动3000贫困人口脱贫。怀化通道县通过“申遗”加速当地“文化经济热”的形成,同时,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实现旅游总收入6.3亿元;在涉文招商引资方面,共引进24个项目,引进资金14亿余元。永州江永县以文化为载体,将文化扶贫与县域旅游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勾蓝瑶寨”的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帮助大量的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二)大力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产品,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脱贫致富的产业优势

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新模式的转变是开展文化扶贫的有益尝试。湖南省通过定期统计、研究、分析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甄选出附加值高、有发展潜力的特色文化产业,扶持发展贫困地区“一县一品”、“一村一品”作为名优特产品主攻方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通过优质扶贫项目,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的特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如湘西龙山县通过大力保护性开发利用土家织锦,涌现了黎秋梅、刘代娥、黎成菊、黎成凤等织锦大户10多家,“刘代娥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被纳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土家织锦已发展成和云锦、蜀锦、壮锦齐名的中国“四大名锦”2016年,惹巴拉村民人均收入净增500元,带动脱贫1400余人。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素有“千年苗疆”之称,城步苗绣经过发掘、收集、开发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2017年以来,城步苗绣文化研究所在长安营镇岩寨村和五团镇建成二个苗绣基地,开展苗绣收集、设计、制作、销售等相关的业务,开发绣花服饰,围巾、被面、香包等多样性日常生活用品,采用公司+合作社+社员模式,由公司配送材料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专人负责发放材料到社员,社员绣好后由公司按标准回收和发放工资,目前这个“巧手脱贫”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但使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还解决了农村就业和留守儿童问题。国家级贫困县益阳安化县依托本土传统独特的黑茶文化资源、主动发力,依托本土传统独特的黑茶文化资源,以特色文化引领黑茶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传统特色文化又充满市场竞争活力的黑茶文化企业。2016年,安化黑茶全年实现茶叶加工量6.5万吨、综合产值125亿元、茶产业税收2亿元。目前安化县从事黑茶种植及关联产业的30多万人中,贫困人口约有6.7万人,通过近几年引导从事黑茶生产与加工制作,贫困农户仅因茶增收就达人均1800多元, 帮扶5万多人实现脱贫,走出了一条安化黑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精准脱贫之路。

(作者简介:邓子纲,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后;贺培育,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

(编辑:内容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