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战略构想

时间:2015-07-18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童中贤 马骏 熊柏

 

河流是水资源的天然载体,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重地。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是沿岸民众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规模最大、经济优势最强、经济潜力最大的空间功能区域。加快湘江流域统筹开发、治理与保护,促进流域率先跨越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快“四化两型”建设、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理性选择。促进以“东方莱茵河”为主题的湘江流域科学发展,应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将湘江沿岸水系径流地域作为有机整体,合理划分功能区,实行全方位综合治理和多功能有序开发,营造湖南重要的绿色屏障、产业轴带、文化长廊、黄金水道、幸福家园,实现全流域经济社会先锋引领和可持续发展。

一、高远谋划顶层设计,科学实施功能分区

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为机遇,依据湘江流域“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基础,结合全省“四化两型”总体发展战略,以人为本、科学跨越,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公平,精妙策划、前瞻设计,明确流域功能分区与发展定位。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湘江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兼顾,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人文措施三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促进湘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生态、城镇、产业、旅游、航运等不同领域的不同功能需求,统筹资源要素开发次序与设施配置差异,精心谋划富裕湘江、安澜湘江、绿色湘江、人文湘江、魅力湘江发展战略,清晰确定全流域水岸空间的主体功能分区,构建“一区五廊三圈两组团”的空间格局,即:一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五廊:生态文明走廊、特色城镇走廊、新型旅游走廊、“两型”产业走廊和绿色水运走廊;三圈:长株潭都市圈、衡郴永产业承接圈、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两组团:娄底组团、邵阳组团。并将湘江流域定位为具有强烈生态文明感受、城乡发展协调、景观环境优美、人居生活幸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家主体功能建设首善区、两型社会建设水岸示范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脉区、流域综合改革创新先导区。

力争通过二三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湘江流域成为全省经济、人口聚集的主体功能区,工业品、服务品和名优农产品的核心供给基地,省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湖湘文化传承、优美自然遗产保护带。传承、开发、弘扬湖湘文化,营建湖湘特色浓郁的江岸优美景观链,造就山青水秀、田园如画、洲岛秀美、名胜荟萃的宜居生境体系;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水体水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质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水利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流域防洪抗旱的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以两型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沿江城镇体系以及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网络,率先建立流域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持续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流域发展重点,着力建设湘江“五廊”

1、突出流域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走廊

依据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划与政策,结合流域历史积累的点源污染问题与发展实情,科学确定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方位、目标、任务、时序和责任。坚持开发与保护、治理与修复并重,优化主体功能空间结构,提高全方位、多层级生态安全预控效能。加速调适产业、能源结构,严格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路径指引产业发展、监控企业行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逐步淡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其成为充分展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第一走廊。

创新水环境共治模式:径流城市政府通过协商议定,共同制定保护性法规、签订合作公约,共同承担并履行河段区间监管责任。综合运用当代先进环保技术与信息遥控手段,对排入河中的工业废水强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工业、农业、生活固体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江中。

实施综合污染治理: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逐步实现资源型产业的战略转型,加快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注重预防和控制农业种植、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省、市公共财政按适当比例,共同设立全流域生态修复和专项补偿基金,支持再生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加速发展。

加快流域生态修复:实施重点河段的重金属底泥污染工程技术治理以及干支流水系水源涵养林、沿江风景林、防护林与生态林建设;恢复流域鱼类与其它水生物生境;划定重点保护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地,加强湿地保护。大力倡导绿色生态文明,全面创建“绿色家园”、“绿色廊道”、 “森林城市”、低碳城镇。

2、突出滨江城镇个性,建设特色城镇走廊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优化湘江沿岸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以“长株潭”为核心、以湘江为纽带,交通便利、产业优宜、设施完善、生境优美、服务高效、居住安全、社会和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沿江特色城镇带。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完善功能,全力推进生境风貌建设和城乡环境整治,精心设计滨水景观,净化水域生态环境,构建城市亲水片区,使水体空间和美融入城镇生活,充分彰显滨江城镇的特色风貌与历史人文个性,建设滨水特色城市,打造湖南形象第一品牌。 

推进长株潭复合城市建设:通过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治理并改善城市水岸资源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宜居幸福家园。

提高流域城镇综合竞争能力: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积极培育“两型”产业,全面提升流域城镇法人主体治污控污水平及其职能空间综合承载能力,不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注重城镇自主创新和实物性资产财富的积淀,增强城镇产业竞争力以及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旺盛活力与持续魅力。

构建流域现代特色城镇体系:推进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整合流域范围内的资源、产业、交通、文化、环境等要素,科学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构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特色鲜明的现代特色城镇体系。
 

3、突出湖湘文化开发,建设新型旅游走廊

充分发挥湘江流域山清水秀、历史悠远、人文荟萃的优势,坚持以湘江干流为轴线,碧水串珠,打造千里湘江风光带,构筑若干旅游圈环网络,携手开发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湘江流域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知名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建成流域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充分挖掘,湘江旅游符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旅游形象与产品独具一格,具有世界级江河水韵品位的旅游精品风貌带,打造湖湘文化第一窗口,以此充分展现湖湘文化与山水风光交织的魅力。

制定一体化旅游专项规划:各市区根据自身实际统一编制流域内分段及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现旅游资源流域内外共建共享。构建便捷通畅的旅游交通网络,兴建以水上交通系统、陆上交通系统和跨境航空交通系统相互组合,多种交通方式共同支撑的旅游交通网络。构建沿岸全程由铁路、高速公路到与城市交通和小城镇及旅游景点相接驳的便捷交通网络系统。

开发复合多元的旅游产品:根据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流域景观和文化特色,合理布局复合多元的旅游产品,穿插布局新潇湘八景,建设特色百镇千村。上游主要为山岳景观欣赏旅游,中游主要为历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观光旅游,下游主要为湖泊休闲度假旅游,同时,湘江作为一个整体旅游区,精心开发包括水上旅游产品、陆上旅游产品、城市旅游产品、空中旅游产品,充分体现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差异性、整体性。

建立人本高效的监管体系:成立专业机构,运用市场机制,负责旅游产业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以及行业规范。同时,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旅游服务咨讯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

4、突出现代产业发展,建设“两型”产业走廊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国家、省级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围绕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带、“两型”产业示范带和产业融合功能带的总体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绿色都市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流域资源开发合理有序,社会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的“两型”产业体系,打造湖南发展第一引擎。

优化存量产业结构:通过嫁接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加速新兴服务业成长:增强城市核心区的综合功能,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工业向产业基地和各类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集聚,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与产业链配置,实现行政辖区空间资源统筹开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5、突出水利资源利用,建设绿色水运走廊

运用现代水利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保湘江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工农业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将流域的上、中、下游,左岸右岸,干流与支流,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治理、开发与保护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兴利与除害结合起来,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全国水利现代化示范流域: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干流与支流治理同步,以梯级开发、堤防建设、水环境治理、航道整治为重点,建设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水利综合开发、现代航运、数字湘江等体系,充分发挥湘江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实现人水和谐、配置优化、供水安全。

建设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现代航运体系:对湘江航道进行梯级渠化和整治,合理布局湘江岸线港口,对现有港口进行升级改造,配套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以湘江为骨干、以港口为节点,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联通,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现代航运体系,促进湘江流域物流业快速发展。

建设水岸高速公路与旅游观光慢性系统:构建以高速公路和水运干线为轴线的综合交通运输设施网络。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产资源。

三、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构建坚实支撑体系

1、交通物流设施体系

挖掘、提升流域航运能力,加快构筑以流域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航运以及跨区域航空运输为支撑,多元物流枢纽功能区为节点的立体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2、能源保障设施体系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资源节约,推进能源源点开发,建设完善以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补充的流域综合能源供给保障基础设施体系。

3、智能监控设施体系

加强智能信息技术运用,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支撑能力,构建流域内国土、水利、水产、城镇、产业、旅游、环保、政务等综合发展、全方位智能监管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