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思想为先导、以文化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文艺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
文艺通过各种审美形式给人以力量、光明和希望,哲学社会科学源源不断地向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思想成果,它们共同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但如果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和路径,这一作用的发挥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当下文艺中流于感性表面、技巧手法的作品多,娱乐化、资本逐利、曲意逢迎的作品多,缺乏积极健康的思想精华,无法让人丰富厚重地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共同理想,自然难以担负起培根铸魂这一重要的现实使命。同时,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缺乏“人间烟火味”,刻板、空洞地追求小众化、晦涩化的研究成果,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背离。这样的文艺和社科工作,人民群众都既不需要,更不喜欢。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需要用深刻的人文精神、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来充实;形而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则需要有效的渠道和载体去接触大众、观察现实、影响实践。唯有在它们之间打通一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桥梁和纽带,才能使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共同奏响时代的最强音。要达成这一效应,就必须把握和落实好三个基本点:
从受众的角度把握培根铸魂的切入点。文艺工作者必须明白,他们所面向的广大受众并非只会满足于肤浅的、感官的、短暂的刺激和快乐,而是同样希望能享受到真正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精品。最近热演的《大地颂歌》,以歌舞剧的表演方式反映精准扶贫方略,其主题是宏大的、题材是深刻的,经过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因而呈现出各方好评如潮、一票难求的盛况。社科工作者必须明白,普通群众虽然可能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但并不妨碍他们去追求和汲取思想上的财富。前几年,湖南推出的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生动讲述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内涵外延,同样成为收视热点、产生重大反响。无论是文艺工作者还是社科工作者,都必须尊重受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研究导向,努力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从从业者的角度把握培根铸魂的着力点。文艺和社科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领域,大家都要向对方跨出一步,才能谈融合和借鉴。《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和底蕴,使观众在“轻松一刻”中感悟到中华文化之美,文化自信也由此氤氲升腾。诸如此类文艺与社科相互融合的成功例子,说明两个领域在跨界交集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践行者、有更多的精彩成果。
从驱动力的角度把握培根铸魂的关键点。任何事物的推进都需要驱动力。长期以来,一些文艺作品的驱动力是上座率、收视率、广告收入、码洋,因为短平快能抓流量、能变现,被认为是“好作品”;社科界一些人的驱动力是论文发表数、专著出版数、项目申报数,所以大家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写。只有当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不止于市场和利润,同时考虑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时候,文艺工作者才会敢于把厚重的思想印记刻印在自己的作品里;只有当社科成果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文字和观点的堆积,而同时考虑其对普及社科理论、引导民众心理、唤醒民众自觉所起的作用时,社科工作者才有可能舍得付出时间、分出精力去做推动社科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所以,只有先解决好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的这一关键性问题,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培根铸魂之用才能从根源上得到推动与巩固。(作者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副主任)
(来源:湖南日报 ,202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