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5月2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开幕。来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思想战线》《理论与改革》等学术期刊代表,以及全国各高校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7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历史进程,总结和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光荣传统,扩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理论纵深。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在涵养学生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情怀,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过程中将迎来更加灿烂的光明前景。”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题,就是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总结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更好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事业。任晓伟提出,深入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充分挖掘铸就的理论教育的精神,精准阐明其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发展史上、世界政党自身建设史上、人类文化传承创新史上的重大意义,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强化理论阐释,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及其原创性贡献研究的认识。
百年党史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丰富经验和历史智慧。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高红霞在致辞中表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全面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中,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初心不改感党恩、坚定不移跟党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以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基点,自觉担负起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的集中体现。
在总结与汲取领导社会革命和进行自我革命的经验中不断成长壮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特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树荫提出,中国共产党汲取百年历史经验有其深刻的思想自觉,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历史经验的重要价值,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地、不间断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解决了为什么要汲取历史经验、怎么样总结与汲取历史经验、有哪些历史经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王树荫提出,中国共产党背靠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深刻了解过去以掌握历史规律,全面把握现在以解决现实问题,正确昭示未来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与力量。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百年历程中最重要的经验。王树荫认为,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牢牢把握党的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实事求是地总结党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客观公正地评价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在不断汲取历史经验中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贯穿于百年党史的一条重要理论主线,也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需要着重把握的三个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提出,“三个为什么”是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中具有根本性的大本大源问题,其在理论上来源于“三个认同”。因此,开展 “三个为什么”宣传教育并不是为了解决思想困惑,而是为了寻求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深入的自觉的一种理论追问。刘建军进一步提出,“三个为什么”宣传教育所具有的独到特点和深刻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对党的实践结论进行学理性阐释的研究,遵循的是“实践经验—结论总结—学理性阐释—结论再确证”的理论路径。
价值观自信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维度。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国希在线上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自信,在于其理论的解释力、历史的超越性和现实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高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其超越性、先进性、引领性的表现。就社会特征而言,社会主义(及其最终目标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差别就在于其能否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国希提出,在作为独特文明体的意义上,价值观是中华文化赓续与发展的普遍意义要素,为此要做好比较研究,把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共同性结合起来,让世界了解中国话语,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价值意蕴。针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自信教育,高国希认为,应处理好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的关系,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重视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重要经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士海提出,梳理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学习教育的百年历程,明确党内学习教育的价值意义、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强化党内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等内容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学习教育的百年经验。其中,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党内学习教育的核心要求。张士海提出,党史学习的教育的前提是“明理”,即系统认知并积极建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对此要在方法论上坚持做到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相结合、现实需要和历史反思相结合、理论建设与理论发展相结合、整体把握和部分阐释相结合。
立足于国家安全视域下,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全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努力维护国家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到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家安全体系,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更加深刻、实践更趋深入,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则将安全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实践高度。董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充分彰显了安全本体论、安全认识论、安全方法论、安全价值论的哲学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对安全的本体性确证,形成了安全认识论的自觉,揭示了对安全方法论的辩证把握,突出了对安全的价值认同。
人民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演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重要价值印证。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燕连福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探索的百年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人民解放为主题的人民观”(1921-1949年)、“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的人民观”(1949-1978年)、“以人民小康为主题的人民观”(1978-2012年)、“以人民发展为主题的人民观”(2012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发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斗志,先后摘掉了“东亚病夫”“臣民”“贫穷”“片面发展”的帽子。燕连福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未来应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人民观,是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础上,走向“享起来”“美起来”“闲起来”的人民观。
在下午的论坛上,与会学者还将围绕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当代启示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此次会议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责编:张天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