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王清晨)7月23日,由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地、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处共同承办的“回溯百年党建 解码中国之治——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渭南召开。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9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如何强化自身建设以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如何不断探索发展中国之治,如何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展开研讨。
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姚文琦,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长、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刘进田,西安工程大学教授贾霄锋,分别以《中共陕西历史人物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者实践者》《推进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实践论逻辑》为题作主题发言。
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历史人物研究,是回溯百年党建的重要课题。姚文琦认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一批有文化、有信仰的青年,他们自觉地肩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和世界,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融为一体。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正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共产党人身上展现的初心不改、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忠诚担当的牺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新精神和“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大局意识,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成为延安精神的源头活水之一。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贾霄锋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有助于深化对推进基层党组织内在化建设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这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重要体现。党在新时代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方面的实践探索,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党的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熟的重要标志和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
“建党”和“党建”是党史学习教育中两个重要概念。建党是党建的基础和前提,党建是强化自身建设以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每阶段的事业虽各有特点,但建党始终是伟大事业的基础和前提,党建始终是伟大事业的推动和保障。渭南师范学院副校长卢爱刚认为,高校应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将党史学习贯彻落实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贯彻落实到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中。
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上,要增强青年大学生政治和行动自觉。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忠智教授认为,高校应教育引导青年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刻洞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政党兴替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明察时代风云和国家全局,感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秘书长李政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在建党百年和中国之治两者间,党的建设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我们在探索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党的建设始终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前进方向。(责编:钟义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