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打造高端智库 讲好中国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时间:2022-1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关锐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关锐)11月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2)”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政协和中央部委的领导、全国多所高校和智库的顶尖学者通过线上线下齐聚一堂。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建言献策。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张树庭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选择是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能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学术研究的互动中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舞台,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传播和推广工作。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在发言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重大命题,既是解决当今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是世界人民走向福祉的人间正道。他表示,接下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要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系统阐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是深度讲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原驻墨西哥特命全权大使邱小琪在发言中指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总目标。他特别强调,习近平外交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具东方特色的大同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高度上弘扬广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愿。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推动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进一步巩固双方的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丰富合作内涵,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新时代的中拉关系持续和深度发展,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宋敬武在发言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外交工作的论述非常全面且深刻,精准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他指出,新时代的民间外交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参与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他表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欧盟协会愿同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一道,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它的基本特征,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人类社会终究要共克时艰、同舟共济、携手并肩走向未来,走向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动员各种资源力量,向国际社会展示这一中国特色。这是历史赋予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是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在发言中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战略擘画,提出明确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传播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旗帜鲜明、敢于斗争;二是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三是开放开明、包容互鉴。他期待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将研究院建设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和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 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本次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变局下的全球安全、国家发展与国际传播”主题,从国家发展道路、国际关系格局、跨文化交流、新型智库建设、文明对话和文化交往等角度展开分享和讨论。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中国外交的明确性三个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指出,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下需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以马克思文化交往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以文化交往加强中葡互信,以大湾区合作驱动中葡文化交融,以中葡论坛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载体,能够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增添新的文化动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有效检验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的命题基础。深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对全球各国共同分享发展理念的创新性贡献。我们需要围绕传播的多样性、平台世界主义和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三个方面做好创新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两个关键词,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王义桅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再造全球的、舆论的、认知的生态体系,并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员孙敬鑫探讨了未来新型智库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当前国际社会对历史潮流、共同价值和重大问题缺乏统一的认识、认可与行动。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应该以生产有用知识、有效分析知识、专业信息供给为转型方向,形成更加中立、客观、专业、前瞻的新型智库。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以tiktok的微观视角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话题,探讨了国际传播中文明互鉴的话语创新。她指出从“看得见”到“看得懂”,国际话语出现了变迁,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为人和人之间提供了重新看待彼此的可能性。

李怀亮结合对马克思“交往是生产发展的前提”观点的分析,强调当下的环境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超越文明冲突。

论坛还设置了三场青年学者演讲,各位青年学者的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模式为未来的国际传播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愿景,选取的案例对国际传播实践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责编:张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