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聚焦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高端论坛”在沪召开

时间:2023-02-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与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协办的“聚焦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高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

在一个主会场和五个平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当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当前社会思潮变化的现状与应对、网络或者新媒体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当代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话题展开广泛研讨交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认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最主要的政治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的意识形态导向表现在:一是学风导向。我们党非常重视学风,学风的实质是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目标导向。目标导向就是要紧紧抓住道路旗帜、形势任务、方略方法来研究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三是批判导向。批判导向就是通过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确立和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教育部长江学者、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围绕“谱写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大文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结合党的二十大主题报告,提出意识形态工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极端重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加强对意识形态思想的学理研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围绕“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这一主题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变迁有两次很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在马克思到列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这个过程中构建了意识形态的基本构架。第二次是从卢卡奇、葛兰西开始,到阿尔都塞,直接影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从两个维度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第一个维度作为社会结构的部分,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个维度是从批判意义上讲的,就是特指当时所批评的那批人,即资产阶级的哲学和思想观念。西北工业大学政党治理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基地主任郝保权教授围绕“《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媒介意识形态思想探析”这一主题提出,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将目光转移到现实政治批判的开始,这种批判与对报刊媒介的深入思考是紧密结合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化进程”为主题,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主要从文化制度化的基本路径、制度化的立场、如何进行制度化的具体策略以及制度化的指向和目标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化进行阐释。

持续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时代。教育部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伯项教授以“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特点及其启示”为主题进行发言。他认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立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包括了中国梦、美好生活、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等多要素的新时代要素表达,形成了价值表达,实践表达、空间表达、逻辑表达的系统。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勇教授围绕“论意识形态认同的三重境界”这一主题表示,意识形态的加强、形成、巩固以认同为基础。他将意识形态认同分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重境界并提出,意识形态认同的三重境界是前后相继、相互衔接的,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关键,行为认同是归宿。

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岩围绕“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主题,从中华文明的视角去谈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他提出在各类文明中,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独特的竞争标识。

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姜迎春围绕“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定位的实践要义”这一主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最重要的是要科学定位,可以从总体定位、功能定位、反向定位和行动定位四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科学定位。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围绕“解码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创新的新飞跃”这一主题进行了发言。他从“两个坚持”“两个结合”“两个革命”三个方面为我们深刻解析了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意识形态创新的丰富内涵和成功密码。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依然复杂严峻,意识形态安全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对此必须予以警惕和重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金伟围绕“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控策略”这一问题,提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其作为一个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新样态,呈现出内外风险缠绕叠加导致风险能级指数愈高、信息异化导致风险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更强、防控难度大等特点。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艳东教授围绕“警惕拜登政府以‘价值观联盟’发动对华意识形态新攻势”这一主题,从意识形态工作外部的挑战出发,聚焦拜登政府构筑的“价值观联盟”,从其本质、构筑原因、新攻势的表现以及面对新攻势的应对之策几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外部风险挑战。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之道。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依据、历程和经验”这一主题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基于此,必须回答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自己本身能”的问题。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围绕“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这一主题,从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和指导实践三个方面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的问题。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大会下设五个平行论坛在线上召开,四十余位学者和十余位中青年代表在分论坛上中青年学者聚焦学术前沿依次作了交流发言,带来了一场极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多维性的思想盛宴。

在“意识形态领导权研究分论坛”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永章教授认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一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这一最本质要求;二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决定性意义,从政治权威和理论权威相统一的高度,深刻揭示“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凝聚意识形态领域人心力量。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认为,新时代以来,高校意识形态通过落实主体责任、思政课改革创新、课程思政等标志性举措提升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迈入新征程,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战略性和长期性,正确处理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意识形态建设举措、认同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等关系。

在“意识形态基础理论研究分论坛”上,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教授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它是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形式出现的观念上层建筑,也是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民族信仰的载体,对于扩大政治认同、规范社会行为以及促进国家治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好的应对国内外的错误思潮。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惠珠认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整、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经典文本,领会其理论要义及方法论特质,是我们进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

在“十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与未来展望分论坛”上,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现代化的中国式,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而且具备了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们需要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话语权高度来进一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在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同时,更好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性。

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聂智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动员与革命、改造与奠基、调适与发展、创新与巩固四个阶段,主要经验包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理论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坚持意识形态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扶正祛邪意识形态建设辩证法。

据悉,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高端论坛将由上海师范大学与东华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办,预计将于2023年8月在上海召开。(责编:王晏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