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侧记

时间:2023-02-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段丹洁 刘越 李晶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催人奋进的好时节。

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会议聚焦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高质量高水准的办刊定位,充分发挥在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为办好《中国社会科学》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新一届编委会委员满怀希冀,全面总结《中国社会科学》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认真梳理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贡献智慧。

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甄占民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社会科学》已成为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刊物,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理论学术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前沿阵地。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以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刊发《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及其演进逻辑》等一批有分量的学术理论文章,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以多学科多维度研究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展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胸怀“国之大者”,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知识体系”“大变局与战略全局”“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等11个跨学科重点专题专栏,推出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心任务,常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专栏,刊发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思想穿透力的优秀作品。在杂志社品牌活动中,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获得国内外学界的点赞与互动。

既往的成绩镌刻辉煌,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翻开2023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等新的十大重点选题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社会科学》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理论武装,继续肩负“领头”责任,从选题策划、组稿用稿和传播质效上,再下功夫,再求突破,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准。

办刊质量和水平持续跃升

为推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高质量发展,在坚持“政治立场坚定、学术水平高、学风优良、责任感强”原则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讨论和精心遴选,《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进行了换届调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第六届编委会正式亮相,甄占民为新一届编委会委员颁发聘书。

甄占民指出,各位编委都是各自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具有渊博的专业学识和深厚的理论素养,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水平和形象。希望大家热情投入、积极参与、履职尽责,在优化办刊思路、加强选题策划、提升刊物质量,在维护杂志声誉和形象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办刊质量和水平持续跃升。

“接过沉甸甸的聘书,是荣誉和肯定,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责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热诚表示,从《中国社会科学》的读者、作者再到编委,自己的学术成长之路与《中国社会科学》密不可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社会科学》在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及其道路方面的理论总结、学术建构和话语表达成果,都以较高的学术品格、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深刻的理论探索引领了学术界的前沿研究。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科学》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一道,为世界学术版图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研究成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始终积极主动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以强大的自信和定力引领着学科重大话题和论域的创新性展开。作为多年来一直担任杂志编委的成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朝戈金深有感触。《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主编和编辑部的兢兢业业,更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社科界学人的智慧与汗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本顶级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也面临着“高处不胜寒”的压力。他表示,未来将与各位同仁一道化压力为动力。一方面,继续加强对跨学科研究的理解和支持,让更多具有广博知识、开阔视野的专业人员参与审稿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对标国际顶级人文社科刊物,加强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在把控期刊质量的同时切实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认为,《中国社会科学》保持了长期的高质量稳定发展,这是非常难得的。刊物的内容和栏目设置在保持引领性的前提下,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国际学术传播力越来越强。新一届编委的组成吸收了多名院外专家学者,这是刊物走向开放包容的重要举措。他建议,刊物在现有内容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召开思想对话性的学术会议,促进学科融合,甚至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关注新兴学科,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中激发创造力。此外,刊物还应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始终保持稳定的高质量发展,不负学界期待。

在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吴晓明看来,《中国社会科学》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议题设置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风向标,受到学界高度关注;通过国内各个刊物的联席会议、合作、评议等工作方式,发挥着重要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导向作用;通过与学界交流,特别是开展不同学科的积极对话,促进了学科交叉互动,形成了积极成果。

学术创新是期刊的生命,百尺竿头须更进一步。《中国社会科学》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排头兵,发挥好学术研究领跑人的角色责无旁贷,更要深化理论研究,推动学术创新,进一步打造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要理论窗口。

共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并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对此,新一届《中国社会科学》多位编委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高期刊质量阐发真知灼见。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提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成果、精神凝聚和文化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跻身世界学术之林的根本站位,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新的科学形态的实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经验基础和知识来源,正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创新动力和立论依据,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走多远,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能走多远。

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二者相互支撑。就如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挥更好的引领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表示,当前学术理论研究中存在用概念解析概念、理论脱离实践的顽疾。学术研究不能止步于追赶时代,更应该引领时代,尤其是面对重大的理论问题、战略性全局性问题,更要充分发挥基础理论的引领性作用,敢为人先、敢于思考、善于创新,以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和国际学术话语的对外传播。

“在现实社会发展的实践当中,我国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但与之相对应,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却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谈道,要摆脱这一局面,学者应充分向实践学习,摆脱“尾随者”心态,借助有效的经验研究、实践经验和田野材料,弄清楚、搞明白现实当中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新性理论框架。

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处于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并走向成熟的历史转折时期。吴晓明谈道,《中国社会科学》有责任、有能力在理论思考、学术凝练上起到扛旗的作用,真正服务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任务。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要能够深入到特定对象的实体性内容之中,亦即深入到特定对象的社会—历史的现实之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抽象普遍性的外在反思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使普遍者进入到社会—历史的具体化之中。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讲,这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中国社会科学》要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开风气之先,影响更多学者和学科,共同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

语言学的理论创新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汉语哲学中提炼的“包含观”,体现出语言学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独特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告诉记者,语言学注重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以此为基础,不仅可以推动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语言与社会心理等交叉方向的研究,还可以深度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对话工具开发,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的一员,他希望今后能够为学科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这样一份权威学术期刊而言,推进创新发展的确需要很大勇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建议,《中国社会科学》可以每年出一期增刊或特刊,专门发表针锋相对的争论,这有助于推进问题研究。“如果这个特刊能有更大的自由度,就更能展开问题了。”赵汀阳说。

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是一项宏伟工程,需要历代学人添砖加瓦、无私奉献。编委们一致表示,责任担当必然责任重大,唯有聚焦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才能更好地为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为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被学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始终肩负着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重要职责。

甄占民指出,继续做好《中国社会科学》办刊工作,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质量至上、珍惜品牌声誉、保持应有水准,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学术创造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韩震认为,今后,《中国社会科学》应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在世界百年变局的国际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作为学界的权威刊物,更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思想深化和学术建构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对国际学术界具有时代性的探讨课题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不能缺席,有信心成为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走进国际学术百花园的重要权威平台。

邢广程谈道,未来刊物要继续保持引领性,首先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吃透,保持学术性与政治性高度统一的独特风格;其次要重点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规律,在基础性和总体性的知识体系构建方面引领导向;再次要有国际视野,注重互学互鉴,在世界学术的璀璨星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要有系统思维,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大体系、反映大趋势的同时,又能敏锐捕捉到学术发展的新动向,为学界提供前瞻性引领。

以议题设置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样是《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们的共同心声。如王浦劬所言,主动设置议题应立足于中国本土,将“从中国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更要致力于解决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他说,任何学科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发展、立足于为全体人民服务,才能锻造出经得起历史与实践检验的真理和真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党和国家的核心需求,在实践中切实发挥学理支撑功能,才能充分显现学术创新的强大生命力。

张伯江表示,面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编委要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经验阅历严把质量关,更要以敏锐的前瞻眼光和跨学科的思维,善于发现新锐思想和前沿探讨,始终保持超越流俗的引领意识。

外国学者极其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但了解的深度还比较有限。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看来,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将中国社会的成功实践推向世界。他认为,用好去意识形态化的量化研究方式,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学术成果,更易于海外学者理解和接受。另外,要重视《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的建设,将优秀的中国学术成果推广到世界学术舞台,彰显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独特价值。

对此,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的建议是,邀请知华友华同时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的优秀国外专家,为《中国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出谋划策,探索组建国际顾问委员会的可能性。同时,鼓励海外学者在杂志上发表有洞见有深度的文章,进一步拓展与海外学术交流的多维渠道。

编委们一致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成果,鼓励创新精神,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代表杂志社向各位编委表示感谢。他说,新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心系“国之大者”,立足新时代中国实践,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继续抓住原创这个关键,推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代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阐释成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编辑记者人才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

一年之计在于春,风帆鼓劲再起航。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中国社会科学》新一届编委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办好《中国社会科学》,为书写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