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第三届“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时间:2023-06-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晶)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庆祝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七十一周年,5月22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等高校和实务部门的学者专家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雷磊在开幕辞中提到,目前正处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展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时期。教育领域面临网络化和智能化、国际化等诸多挑战,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深入探索,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提升法学教育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贺丹探讨了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表示要厚植爱国情怀,提倡学生多语种国际交往能力与法律专业素养同步提升,平衡法学专业与第二外语的学习,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田士永认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意愿,又要考虑就业问题,因此要对有外语基础的同学,进行法硕培养、定向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学位论文指导都非常重要,如何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提升学生论文写作,功夫还在论文之外,需要高校高度重视。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内法规研究所所长张劲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及到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要坚持以世界为方法,以中国为目的。他提议,建立朋辈导师制,允许行政人员和大五学生做导师,把本科生选导师的时间实质性地往前移动,提早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俊丽从实践角度提出,要依据学生的意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尤其注重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对此,高校要起到指引作用,平衡外语和法学专业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宪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朱铮分享了对国际化办学指标体系建设的思考。他认为,“国际化办学指标体系”存在价值冲突,指标国际化标准陈旧僵化和指标之间联动衔接阻滞。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辨别指标价值的中立性,提升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加强指标参数的联动性。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李居迁表示,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培养,高校要全方位提升自身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各学院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增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宪法研究所副所长秦奥蕾提出,宪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与人才培养要注重阅读和写作,为学生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专业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杜智雯分析了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大数据应用路径。她谈到大数据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应用现状现实表示,有部分“双一流”建设的指标数据严重依赖人工统计,数据质量欠佳,未实现办公自动化;且数据管理平台独立运行,权属不清,数据难以被共享和分析运用;另外,检测管理平台未实现动态管理,检测力度不够,检测效果有待提高;同时,对未来可实现的成绩缺少预估性,未形成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机制。她建议,打造高质量数据基石,推动数据标准体系化;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提高协同性,整合各部门数据化的管理;建立健全流程监控机制,提升监控效力;建立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的预测性与融通性,加强预估的准确性。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大炜致闭幕辞。刘大炜对到场与会的各位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指出,高校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学院的落实和成长,尤其体现在学院人才培养与教学监督两方面。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思路,对于今后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人才培养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