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河南高校智库建设能否开新局上台阶

时间:2024-04-01 来源:顶端新闻 作者:喻新安

3月28日上午,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据悉,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开展情况,并对今后一段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会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黄淮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6所高校,分别围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学术创新平台、高级别项目涵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智库咨政服务能力、社科研究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会议现场还为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研究院等23个高校新型品牌智库进行了授牌。  

据报道,此前,2月1日召开的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对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定量化要求:“培育6-8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建设20个左右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品牌智库”。

如此明确的计划,如此隆重的盛会,意味着河南高校智库建设由此揭开新篇章,拓展新局面。但事情是否能循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河南高校智库建设能否由此开新局上台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从历史经验看,规划确定目标是一回事,能否实现是另一回事。

我们制定发展目标一般习惯“高大上”,但目标实现不了,也是常有的事情。甚至于,目标制定了,文件发了,有关方面任务完成了,事情也就结束了。

有史为证。2015年11月,《关于加强中原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办〔2015〕32号)提出:“到2020年,争取2-3个智库能够进入国家专业化高端智库行列,打造5-8个辐射中西部、影响全国的区域性专业智库,形成15个左右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的智库品牌”。

过了近三年,2018年8月30日,《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豫发〔2018〕18号)下发,文件提出:“实施中原高端智库建设规划”,“重点推动2--3家智库进入国家高端智库行列,打造5--8家辐射中西部、影响全国的区域性专业智库,形成15家左右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智库品牌。”

人们注意到,2015年提出的目标与2018年提出的目标,一模一样,一字不差。这说明了什么?是这三年里智库工作没有起色,还是有关方面压根没有去推动?

从2018年8月算起,又过去五年多了。堂而皇之的“中原高端智库建设规划”是否还“躺”在文件里?实施的怎么样了?能够“达标”的智库有几个?恐怕都是一笔糊涂账。

说说高校智库吧。2020 年 12 月 7 日, 《关于加强河南省高校智库建设的意见》(豫高发〔2020〕134 号)下发,文件提出:“到 2025 年,培育 5 个左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智库,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智库领军人物和中青年智库专业人才”,“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注重品牌建设,以咨政报告、高端论坛、蓝皮书、专题数据库等为载体,形成若干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库成果。”

在这个文件里,智库建设的总目标、子目标、工作抓手,任务清单,都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2025年眼看就要到了,建设目标实现了几个?任务清单达成多少?建设效果成色几何?不知道有没有认真评估一番。

直观的感觉是,我们还是惯用“狗熊掰棒子”的套路,就是不管过往,只定指标,只指方向,落不落地,无关紧要。

历史演进是有惯性的。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不对已有的智库建设计划有一个盘点,如“到 2025 年,培育 5 个左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智库”,现在到底怎么样了?有没有达到目标或接近达到目标的智库?总体上还有哪些短板弱项?如果无视这些情况,那现在远大的志向和宏伟的目标,大概率还是会落空的。

(二)从现有基础看,榜上有名的“品牌智库”存在不容忽视的“硬伤”。

入选的23个品牌智库,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应该是各有特色,各有所长,都很重要。但从智库的内涵、要义和作用考量,就另当别论了。由于复杂的原因,入选的“品牌智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硬伤”。

学术研究机构与智库混同。一些“品牌智库”,实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其成果水平可能很高,但其聚焦的是“学术问题”,影响力也在学术圈子里。这是科学分工,无可争议。但与“智库”并不搭界,其成果既不影响政府决策,也不被吃瓜群众关注。这样的“凑热闹”,对提高智库水平和影响力,不会有什么帮助。

智库产品和载体可能缺失。《关于加强河南省高校智库建设的意见》写的很清楚,要求“注重品牌建设”,“以咨政报告、高端论坛、蓝皮书、专题数据库等为载体”。由此提出疑问,入选的“品牌智库”,拥有这些智库产品和载体吗?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基本的智库元素,“品牌智库”岂不是有名无实了吗?

存在凑数、“注水”的情况。有的高校本没有成建制的智库及成果,争取“牌子”的时候,就搜罗东西“凑数”。大学拥有成百上千人文社科教师,任何时候都能“凑”出一堆成果来。有的随意拔高标准,往里“注水”。如有的智库申报材料里,把省民主党派引用的成果视为“正省级”采纳,自评加了高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对智库建设有害无益。

地方智库建设的导向不明晰。智库是有分工的。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办发〔2004〕3 号 )指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河南省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豫发〔2018〕18号)要求:“扎根中原大地,突出时代特色”,“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致力于决策咨询研究、跨机构跨领域协同创新的高水平智库”。这些都说明,河南重点支持的智库,要有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明晰导向。此次某些机构入选“品牌智库”,表明智库建设的导向和评价出现了模糊背离的状况。

以上问题如果不加注意,不予调整和增加新的力量,不进行重组重建重塑,按目前的架势,实现“培育6-8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建设20个左右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品牌智库”之目标,可能比较困难。

(三)从发展趋势看,河南高校智库开新局上台阶,要理清思路,重整旗鼓。

首先,要搞清概念,遵循尊重智库建设规律。“培育6-8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这是很重要很高远的目标,是教育大省应有的追求。但什么是“全国有重要影响力”,总得有标准吧,而且应该是可操作、可研判、可考量的标准,不能虚化、泛化,不能大而化之。“重要”与否,也要有界定。同理,“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高”,也要有标准,有尺度,可衡量。智库建设要遵循尊重规律,不能简单化、随意性。

其次,要制定标准,发挥规范、引导作用。关于“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高”,是可以制定标准的。如前者,大抵应该包括:一是有持续推出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库产品;二是在全国性重要智库活动中,有多人(次)应邀参加,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为多个省份(三个以上)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并获得好评;四是得到权威的全国性智库评价机构认可;五是智库成果在全国性智库活动中得到展示和肯定;六是多项成果进入国家决策或被国家部委采纳。以上诸条,应该具备一半以上,方可认定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至于后者,道理和逻辑是一样的。

再次,要扩大阵容,推广先进的智库经验。河南高校智库建设目标已经公布,如果不重蹈过往“说了不算”的覆辙,必须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和痛点,在智库建设上重整旗鼓再出发。要再动员。目前有几个“大”字头的高校,还没有拿得出手的“智库”。这种状况,应该改变。要树标杆。有一些高校智库在发展定位、智库产品、服务大局方面,久久为功,积淀深厚,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组织攻关行动。建设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智库,不能像过去那样“大撒把”。要有智库建设ABC的产品要求,纳入评估考核。要列出清单,设立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定期检查、督战,建立淘汰递补制度。

最后,要完善制度,把智库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目前最重要的,也是关乎高校智库建设能否开新局上台阶最关键的一招,是把智库建设真正摆上高校议事日程。需要指出的是,眼下比较重视智库的高校,也仅限于给予智库成果多少奖励,这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智库“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深层原因,影响人们参与智库活动积极性的主要障碍,是几乎所有高校都还没有把智库活动、成果、影响力与智库研究者的绩效及职级晋升挂起钩来。干了等于白干,谁能够持久坚持?突破这个难点,组织成建制的智库队伍,建立和完善与个人业绩考核相关联的智库成果评价制度,是高校智库建设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

河南省智库建设,在全国是相对落后的,与中原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河南高校智库建设,更是其路漫漫,任重道远。

智库是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竞争力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智库建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当下的河南,正处于改革破局、迎难而上的关键时期,成绩斐然,同时也问题多多。高校要通过智库建设,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建言献策,做出应有贡献。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校的责任。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