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成都讯(记者 陆航)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是社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月16日,四川省社科联在社会科学馆召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助力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四川省42家文化类、经济类社会组织及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我们要深入研究和阐释四川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母体文化的关系,抓准和守正四川文明遗产的根之源泉和文脉走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四川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谭继和研究员在题为《以“非常之人”精神,培根铸魂,推进巴蜀遗产文脉研究,助力西部生产力开发》发言中表示,巴蜀文物和文化遗产体现出川渝人特有的文化气质,特别是“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的创新创造精神与理想梦想精神的结合,造就了独特的巴蜀文明。两个现实“面对”,要求我们选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模式:一是面对西部新质生产力大开发,“数字四川”数字化智能化新业态开发;二是面对遗产的保护传承的世界多元化模式。我们对遗产文物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注意挖掘“失落了的文明”,要把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问做进大众心田里。
传承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历史文脉。四川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曹鹏程副研究员对巴蜀文化概念的形成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巴蜀文化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向:积极推进巴蜀文化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巴蜀文化的探源研究、有意识地扶持一批冷门绝学、做好四川历史文化挖掘大文章。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杜建华研究员从川剧在四川旅游文化中的不可替代价值、川剧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的多元价值、非遗文化在民俗节日中的传承与弘扬、5G时代给非遗传播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非遗的传承发展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徐希平教授就如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出建议: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措施要进一步落地;二是要发挥新媒体作用,三是要形成合力,各地要加强互动、加强合作。
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罗光泽总结了近年来研究会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是着力应用研究,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服务;二是强化科普宣传,凝聚全社会关爱大熊猫、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三是力抓项目工作,促进熊猫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狠抓基地建设,探索大熊猫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五是加强对外交流,讲好大熊猫故事。四川省统计学会秘书长兰想通过列举数据,认为在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下,近几年来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二是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升;三是文化新业态不断呈现,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四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勤教授阐释了新时期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界定和演变趋势;分析了西部地区产业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黄勤为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出了西部地区产业低碳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一是提高产业自身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大力发展西部特色新兴低碳产业,四是建立完善产业低碳转型的机制保障。
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四川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乙小康介绍了省委宣传部近年来在文物保护、理论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高波提出全省教育系统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强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二是开展推广活动,三是聚力搭建实践平台,四是贯通培养人才。四川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罗欣欣总结了省文物局针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在立法保护、试点保护、系统保护、强化文物安全等五个方面所做的工作。
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于丽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各社科类社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会议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坚定信心、乘势而上。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聚力打造巴蜀文化研究新高地,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开拓巴蜀文脉传承新路径,深化巴蜀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贡献更多社科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