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6月7日,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联合国家高端智库中咨战略研究院举办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近50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围绕如何加强“共识” 的内涵与外延,如何促进“共识”的延展与传播,如何将“共识”转换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与具体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专家学者深入解读,献智献策
与会专家认为,“共识”的发布是基于中非学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其丰富内涵源于长期以来中非合作在基础设施、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务实领域的具体实践。“共识”以发展为核心,强调新时期“发展”的宗旨、原则以及重点领域与重大关切,为“全球南方”提供发展新理念新愿景新路径。
与会专家强调,中非学者联合发布“共识”本身代表了“全球南方”国家的立场更加明确,表明其在国际事务中自主意识和发展能力的双双提升,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在应对国家发展和全球治理领域共同挑战时的协作精神更加凸显。
与会专家指出,“共识”是动态和开放的,伴随实践的深入,其内涵也需要同步完善与优化,总的来说要处理好延续与变革、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建设与保护等若干基本关系。要重视“共识”传播的有效性,推动各国借由发展知识的合作带动发展行动的合作,将“共识”的理念转化为政策层面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实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步大使对研讨会做了总结。他表示,“共识”既反映“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心声,又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最能引发广泛关注和共鸣。在某种意义上,这份“共识”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发展之道”。
聚共识携手推进南方现代化
研讨会上还播放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介绍》《刘鸿武院长深度调研非洲集锦》专题视频片。刘鸿武结合两个专题片内容,对共识的产生过程、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作了介绍和说明。
刘鸿武指出,共识形成于2024年,这一年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70周年;是周恩来总理访非并发表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60周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三个世界”理论50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也即将举行。过去70年,中非合作塑造了新时期南南合作的典范,“全球南方”国家追求国家民族独立与复兴、经济社会建设现代化的理念思想与知识创见有迹可循。
刘鸿武表示,在各方支持下,今年3月8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海滨城市达累斯萨拉姆成功举办。会议形成重大会议成果,中非50国智库学者在前期充分酝酿、广泛征集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发布五语种“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中非智库关于深化全球发展合作的共识》,呼吁国际社会本着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开放共赢、共同繁荣原则,深化发展合作,推动各国携手走向现代化,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鸿武感谢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发挥各自优势并畅所欲言,围绕“共识”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扩大其传播与影响,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贡献智慧方案。
(主办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