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贺信精神,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深入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7月30日,“2024年京沪中国学研究机构座谈会”在京召开,京沪两地从事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主要机构负责人或代表参加本次会议。
《汉学研究》主编、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侯且岸,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秘书长张冠梓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出席座谈会并做主旨发言报告。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唐磊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主持。
阎纯德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汉学研究》的创刊及发展历程、“列国汉学史书系”的编撰及成书。他强调,中国学研究应在学术性与专业性并重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做好文明交流工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齐放增光添彩。他提出,《汉学研究》编辑部愿与学界一起加强资源整合、拓宽研究领域,深化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张冠梓指出,海外中国学这项事业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传统,在一代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中不断拓展,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同时强调有三个问题需要引起学界重视:一是海外中国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意识问题,即明确海外中国学的边界及研究对象。目前,海外中国学的边界模糊,定位不够清晰。海外中国学作为一门学科,与文学、历史、哲学、国学要有所区别。学界需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变化。二是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主体意识问题。对海外中国学进行反思有助于增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主体意识,从专业和学理层面有力回应西方误读、误解现象。三是海外中国学是否需要回归学术和理性的问题。短期问题需要进行思考,避免在国际传播中讲述一时一地的故事。
张西平指出,海外中国学标志着中国学术的世界化,使中国知识成为世界性的学问。海外中国学自产生之日,即引发了中国近代学术的转变,它呈现出中国学术的世界性和复杂性。他认为,海外中国学研究需要关注多个立场,中国立场和外国立场可以产生正面交锋与对话。他强调,学界需要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外中国学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关于海外中国学的重要论述,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率。他认为,汉学家是中外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在研究汉学家及其著作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和批评,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
侯且岸指出,学界需要坚持学术史研究的方向,推进汉学和中国学研究的精细化。他认为,学界对于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已经有了长久的讨论,也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以学术史方向为发展方向。他强调,学界需要打破原先强调的学术研究平衡,为了使学术史研究落到实处,必须对汉学家和中国学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全面厘清汉学家和中国学家的学术观点及形成机制。他以美国中国学的百年流变为例,以列文森的研究为个案,指出目前中国学的研究偏离了学术史研究方向,他呼吁要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王健介绍了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在国内中国学建设中所承担的四项工作:一是在世界中国学论坛基础上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举办情况及2025年的规划;二是学术研究阵地和平台的建设情况;三是以上海为中心,在中国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筹备上海地区的项目,助力中国学的发展;四是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的发展情况,助力青年汉学家的培养和发展。他指出,目前中国学确实存在学术研究的边界,学界需要进一步下沉,对经典著作和近代以来海外学者关于中国研究的经典著作要进行具体研究。
在圆桌交流中,相关机构负责人或代表介绍交流了2024年的工作情况,围绕国内世界中国学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努力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两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就国内中国学研究的主要机构和力量分布、国内中国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前沿问题、国内中国学的主要发表阵地和国际交流平台、国内中国学研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世界中国学在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方面的具体作为和不足之处、世界中国学教学研究机构与中华文明史教学研究机构在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方面的合作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培忠研究员指出,海外中国学学科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也使世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他认为,学界需要从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角度展开海外中国学研究。从文化意识来看,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文化上的反思,海外中国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主这三个阶段。他强调,中国学研究需要走向中外互鉴之学,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在交流互鉴中减少误读、增进理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联合大学梁怡教授指出,当前国内中国学研究亟需厘清学术概念问题,需要相对地统一认识和表述语汇,处理好中国学的各种不同前置词,定位中国学研究视角,兼顾基础性和前瞻性。她强调,学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学研究的现实作用,紧跟中央战略步伐,真正做好有研究基础的外宣,这是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她认为,在当前复杂国际局势下,学界应该重视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的民间外交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指出,目前存在汉学与中国学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从狭义角度来看,汉学更注重历史、哲学和文献,而中国学更侧重现实研究,学界需要在汉学和中国学不同领域各司其职,实现双轮驱动。他强调,学界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学术立场。北京外国语大学柳若梅教授指出,海外中国学这个领域已经发展了多年,也是我国在学术上走向开放以及更多地与世界交流的元素。她以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发展为例说明汉学研究离不开现实需求的推动。汉学研究在时代的推动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中国学。随着中外互相理解和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中外学界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翟亚柳编审认为,学界需要将中国学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中国学家研究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与现实的新定位有关,新需求无形中给了中国海外中国学发展的机会,海外中国学应该成为一门显学。她强调,中国学的核心没有发生变化即文化的理解与交流,需要在各自领域找到研究平衡点,推进互鉴之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研究员以其海外道家和道教研究为例,强调中华文明足以在国际传播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内容。她认为,我们需要建立文化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才能达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窦兆锐副编审认为,学界需要对海外中国学或海外汉学进行分类。他以历史学研究为例,认为可以发展海外中国史学。他指出,目前我们对海外中国史学的研究并非仅限于海外中国史学问题本身,这是内学而非外学,是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史学的研究,深度不够,引用过多,反思和对话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他强调,学界需要深入了解海外中国史学观点,了解该观点提出的缘起及背后的理论方法。《国外理论动态》刘承礼副主编介绍了《国外理论动态》“海外中国学”专栏的既往发稿情况及2024年的组稿情况。他指出,《海外理论动态》“海外中国学”专栏目前发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短线选题,即追踪时事热点;一类是长线选题,即长期追踪海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对海外关于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研究进行重点关注。学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耕编审介绍了学苑出版社关于汉学研究和出版方面的情况。学苑出版社设立了对外交流编辑室,专门负责汉学研究。学苑出版社在推动海外汉学研究上不断努力,近些年陆续推出了“列国汉学史书系”“国际汉学译丛”“历史上欧洲人的汉语研究丛书”等书系,也一直支持《汉学研究》期刊的出版,并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她强调,学界与出版社应加强交流,持续推动海外中国学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周文华教授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的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情况。她提出,学界需要重视知华友华亲华外国人士在中国的国际形象建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尹汉超副研究馆员介绍了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的海外中国研究现状。他指出,目前学界一方面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学苑出版社,《中共党史研究》期刊、《世界社会科学》期刊、《国外理论动态》杂志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