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员辐青年读书会”第二期活动在长沙举行

时间:2025-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明海英 白顺美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白顺美)4月26日,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活法:清代文学研究的通侻之道”工作坊暨“员辐青年读书会”第二期活动在长沙举行。

  在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有所拓展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付湘龙介绍了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员辐青年读书会”的初心及相关活动,并从学术研究、学者生存和会议样式等方面阐释“活法”意涵,对工作坊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展望。

工作坊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翟新明主持,主要探讨《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中的价值。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雁平分享了教材编写的初衷与理念。他希望《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能够作为讨论的媒介,引发更多学人真诚的探讨和批评,共同推动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步。随后,与谈人分享了对《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的阅读与体会。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廖可斌表示,《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在程千帆先生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思路基础上有所拓展,厘清了“文献集群”等重要概念,注重语境生成,展示了相关研究的全过程。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双伟认为,《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文献扎实、选题新颖,进一步提出目前内容更多偏重文献与文学,将来可考虑微调标题等建议。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海义肯定了《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中论文和解读结合的体例创新,认为《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是生动的案例教学和宝贵的经验之谈,并建议在论文边栏增加评点,以便读者更好把握作者的写作心得和修改过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晨骅认为,《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呈现了学术论文成型的全景,有作者本人现身说法的“干货”,真诚地展示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卡顿”,是众多教材中难得的坦诚之作。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习婷结合自己读博时的心境分享了《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在研究方法、信心鼓舞和敬畏之心培养等各方面的启示。付湘龙认为,《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可以作为硕士、博士新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入门基础书,并就字体、篇幅等提供了改进建议。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唐志远认为,《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在现身说法之外还体现出“扶上马再送一程”的传帮带效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向铁生留意到《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在大话题之外还关注到手卷等小话题,与诸多大而全的传统教材相比,专题意味更加鲜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翟新明认为,《清代文学与学术研究导引》是新一轮教材改革的新形式,对当前研究生教学和教材选用具有启示意义。 

清代文学研究方法及其自我反思

工作坊第二部分聚焦于“清代文学的方法与‘活法’”,分为清代文学与文献的基本性质、清代文学史的写法、清代文学研究的方法更新等多个专题,凸显清代文学研究方法及其自我反思。第二部分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吴钦根主持。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莫崇毅介绍了清代诗、词、赋等各类文体中的“自注”风格、体量,重点探讨了清词自注的研究价值和前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罗琴以清初学者周亮工著述为例,比较各版本中文本的差异,点出清人著述的多重文本层次,提醒研究者重视清人著述的复杂性。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骆耀军介绍了1850年以来清代文学的不同写法,并就清代文学史未来写作的三种模式进行了展望。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君毅从知识学角度出发,将中医、古琴等专业知识和观念引入清代文学研究,展示了跨学科知识对清代文学研究有趣而巧妙的别样途径。香港珠海学院助理教授庄文龙以清代七言绝句范围内“意法论”研究的再起为例,说明清代文学研究的难点和值得努力的方向。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林锋讨论了清代诗文经典化的困境及其后果,认为文学研究反而更加需要想象力。浙江大学文学院学者周游借鉴推理小说的思维模式,对清代诗文研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关联想象和前景展望。

自由讨论环节由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尧育飞主持,与会人员围绕清代小说与戏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廖可斌表示,从毛奇龄对中唐诗歌变化的看法出发进而引申出清代文学研究的旧法和新变等问题固然值得探索,但也应注意到,无论文学研究如何追求“变法”“活法”,始终都不能忘记回归作品。立足作品、关注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灵世界,应该成为青年学者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时所应铭记的共同准则。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