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暨南大学探讨AI时代中文人才培养新路径

时间:2025-0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永杰 郑焕钊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郑焕钊)7月2日,“AI与中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创新”研讨会在暨南大学文学院举办。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展开深入探讨,为人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点亮了新的航向。

会上,暨南大学文学院负责人介绍了学院振铎班的人才培养成果。振铎班于2023年创立,旨在纪念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专注于培养文史拔尖人才。首届学生表现亮眼,发表论文17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助研工作近40人次。在升学与就业方面,10名学生推免至“985”高校,5人推免至“211”高校,4人赴境外名校深造,4人投身基础教育事业或参与“西部计划”。依托原教育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创新构建起“中国语言文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并成功获批广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希望在AI时代背景下,探寻科技与学术实践融合培养拔尖人才的道路,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为振铎班的人才培养出谋划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袁家宏教授聚焦“AI时代人文学科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关键能力体系。他表示,批判性思维是重中之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具备信息甄别、工具反思以及突破信息茧房的能力,具体体现在提出和分析问题、评估证据、多角度思考及设计创新性解决方案等方面。编程能力也必不可少,人文学者要能解读基础代码并识别优化错误,袁家宏教授以语言学课程中Python数据处理的案例,生动说明了其重要性。同时,线性代数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是理解AI模型、处理海量数据的基础,应纳入必修课。此外,还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跨学科视野,通过计算机与认知科学联合研究等案例可知,学科融合能提升AI应用的可解释性与精准度。

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齐佳音教授结合粤语语料库建设与大模型评测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四大发展路径。她认为要坚持学科自信,直面“唱衰人文学科”的社会焦虑,粤语语料库建设中暨南大学汉语方言中心的学术支撑,就体现了方言语音合成等基础研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人才培养上,要立足创新协作开放,构建湾区协作网络,促进粤港澳高校师生协作;孵化兴趣驱动社区,吸引跨校学生自发组建社群并产出创新成果。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林龙新教授表示,要破除学科偏见,捍卫人文学科价值,并认为文字是“人类最伟大发明”,并以计算机行业受AI冲击的现状反衬人文学科的独特韧性。他倡导重构数理课程体系,压缩传统教学周期,利用大模型培养“能审核AI代码而非重复编程”的复合能力。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目标就业场景反推技能培养,实现与市场接轨。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龚文勇副教授回顾了近20年AI技术的演进脉络,提出文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他建议高校将AI作为工具,善用企业开源成果降低成本。在数理素养培养上,可将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压缩为单学期的“数字人文数学基础”课。此外,倡议文理学生组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以交叉学科赛题和课题项目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学研协同。

暨南大学文学院龙润田副教授围绕“文科生如何应对AI时代”进行阐述,建议文科生要正确看待技术、转变思维。AI仅是研究工具,应聚焦“人文基因计算”,突破传统感性思维,掌握逻辑拆解能力,善用工具实现思维可视化,同时要坚守人文学术主体性,警惕技术依赖,学术判断力不可外包。

暨南大学文学院刘新中教授认为要筑牢学科本体性根基的内置能力,坚持深度阅读与写作,积累专业资源,强化基础研究。还要拓展附加能力,掌握相关工具和编程思维,推动AI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资源网络,并设计进化机制,培养终身学习力。

据暨南大学文学院吴青副院长介绍,该学院秉持“强基固本、拓维增能、实践驱动”的育人理念,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交叉融通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中文基础学科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