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6月21日,“人工智能与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论坛:第二届中国人工智能设计理论研究大会”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陈燕出席会议,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飞教授致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邹其昌主持会议并作主旨介绍。
胡飞表示,第二届中国人工智能设计理论研究大会聚焦人工智能与设计学深度交叉,彰显同济大学通过跨学科人才引进与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布局,持续推动智能赋能设计教育的学科生态建设。
邹其昌发布“中国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总体结构图,表示第二届中国人工智能设计理论研究大会是依托于该体系推动设计理论前沿探索。该体系以时间、空间的哲学维度为理论本体,构建“本体—认识—实践”三论统一框架,提出“人因设计学”(人性、人本、人文设计学)与“事因设计学”(本体、交叉设计学)双轨并行的学科范式,以支撑AI时代的设计理论根基需求,实现设计学科的体系化发展。
人工智能与设计共生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在发言中,讨论了大模型引发文艺理论三大核心问题的重构,分别是理论范式更新、研究方法跃迁以及学科本体危机。他提出,可通过沪语大模型实践,倡导“技术理论化—工具化—对象化”三维研究路径,主张以技术现实主义应对智能时代文艺学体系转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海军教授提出,生成式AI正触发设计行业“工业级转型”,即提示词取代专业训练颠覆图像生产逻辑,倒逼设计教育重构价值内核。对此,他提出知识库、模型与工作流的系统应对框架,强调设计师需聚焦战略构想与标准制定。
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提出,AI冲击下设计教育面临AI催生海量虚拟创作,却加剧了城乡实践场域的割裂的困境。他介绍了连续5年“全国联合毕设助农”实践所构建“在地化行动”解决方案,以真实城乡需求为课题引擎,推动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在具身感知中重构设计价值链条。
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宇晖教授表示,AI设计面临“人智互信缺失”与“知识霸权风险”双重挑战。他倡导构建机器逻辑融合人类直觉的共生体系,建立非霸权式艺术评价话语权,从而推动设计从工具应用升维至智慧协作范式。
特赞创始人及CEO、同济大学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教授认为,生成式AI正推动设计学科从垂直能力培养转向水平素养构建。他在分享中提出了“设计人工智能2.0”理念,旨在通过创客松等载体将AI转化为普惠工具,进而重构工作流实现人机共生。他强调设计教育需抵抗优化陷阱,在效率提升基础上,聚焦AI无法替代的非共识创造能力,培养掌握全价值链的“超级个体”,以应对人机协作的文艺复兴式变革。
人工智能与设计世界
浙江大学设计学学科学位委员会主任孙守迁教授提出,AI驱动产业形态正在向矩阵式生态演进,这推动了设计教育突破传统物理空间局限,构建三维能力架构,包括信息域的数据决策、实体域的制造根基、协同域的人机共生的构建。通过嫁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形成“产教耦合体”,以实现设计教育从物理端到信息端的跃迁。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康思大提出,生成式AI正引发设计本质变革。传统设计聚焦“物化创造”,比如鞋匠编织丝带,而AI设计则指向“创造创造者”,比如制造自主行为的机器人。对此他提出AI设计思维五阶模型——系统逻辑解构、算法化表达、随机性驾驭、机器能效释放、工具迭代开发,强调需建立“挑战—游戏—激励”的机器价值范式,替代传统人类中心的共情逻辑,推动设计从情感驱动转向系统架构能力构建。
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胡范铸认为,县域发展需构建情感循环型语言景观,超越传统标牌思维,将自然、文化、行为景观纳入全域框架。他强调,数智时代生产力核心在于激活乡土认同,包括村民归属感、游子乡愁感,以及访客记忆点,通过数字信息系统与全球传播,实现从符号展示到情感联结的县域治理升维。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祝遵凌教授从人工智能与生态设计的交汇出发探讨了数字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他提出了动态生态编织理念,针对森林系统生命周期管理难题,构建活体植物数据库与微气候算法模型。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吴卫教授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发展趋势出发,来分析未来设计教育需聚焦的破局点。他认为,其核心是艺术科技融合,即人工智能设计学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及传统非遗为基底,构建跨学科全球对话,以突破设计教育的地域与资源桎梏。
人工智能与设计文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凯熹提出了AI作为工具革命的意义,认为它能实现“一人全能”的设计范式转型,基于此提出人机融合方法论,建议将中国传统设计理论与西方设计体系融合,通过重构跨学科课程体系来对接国家产业需求。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认为,超级智能已从理论想象演变为现实问题,全球科技巨头正积极布局。其本质是设计学问题,其中涉及人类增强与机器进化两条路径。未来人工智能设计发展需警惕技术性与生存性的设计风险,应探索契约伦理等新路径带动发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吴文治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仍以人为本,技术虽带来生活与思想的变革,却不可替代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AI作为工具助力设计与创意,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的智慧与创新,而非单纯技术应用,技术应服务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与生命价值的时代目标。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邹其昌在分享中,将人类设计史分为三大体系:以中国古代为代表的皇权设计学、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设计学,以及他所提出的第三种体系——人民设计学体系。他认为,人民设计学以人民为中心,设计对象、动力及流程均围绕人民展开。最后,他期待设计界应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并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祝遵凌教授、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宇晖教授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禹峰分别主持主旨报告环节。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