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而言,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研究的指向性、针对性、对策性、应用性、创新性都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与提升,应当借助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东风,乘势而上,积极创新,赶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赶上科技发展的新浪潮和理论传播的新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势开展既旗帜鲜
2015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文件,为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根本的发展方向,也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要建设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把准方向,走对路子,将科研重点和主攻方向置于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之上。
深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不断巩固、持续提升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项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和本质问题就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认同感、归属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对这样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课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应当超越传统的研究方式,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借助新型智库的思想合力和资源优势,推出更有效、更深刻、更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用主流思想舆论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1、我国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新的时代条件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多重复杂影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巩固和提升正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第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势,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改版升级。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信息、通讯、交通和资源共享等更加丰富和快捷。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与优势,变更手法,翻新花样,广挖渠道,在各种外衣的掩盖下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挑战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和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
第二,思想意识和观念领域日益多元、多样、多变,那种简单的“定于一尊”的言说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事业的全面深化,思想意识和观念领域变得更加开放、复杂,主流话语日益面对着众声喧哗、众口难调的局面。在这种态势下,如何以更加大众化、多样化、艺术化的手段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显得极其迫切。
第三,网络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传媒格局,对主流话语权、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的时代条件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在非常大的“尺度”上进行言说,这一方面扩展了网民的思想和意见表达空间,但同时也向维护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出了重要挑战。可以说,当今时代,不占领网络新媒体,就难以从根本上掌握话语权。
挑战就是命令。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问题上,必须积极应战,以创新性思维补足短板,赢得胜利。就国内研究现状来说,近年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而言,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研究的指向性、针对性、对策性、应用性、创新性都有待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与提升,应当借助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东风,乘势而上,积极创新,赶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赶上科技发展的新浪潮和理论传播的新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势开展既旗帜鲜明又富有战斗艺术性的话语权较量,在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
2、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的顶层设计
借助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应当是一项具有大视野、综合性、战略性的研究,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保证研究的总体开展和协调推进。
第一,话语的历程。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知道历史往何处去,首先须知历史是从哪里而来的。研究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盘点家底,将我们有哪些话语,这些话语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又如何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等问题搞清楚。这就需要我们以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的历史资源和发展历程。首先,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话语权的思想,总结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并夺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艰辛历程和实践智慧。其次,考察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总结话语权建设的特点、难点和重点。再次,探讨和吸取苏联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全面、翔实、客观、准确地呈现西方发达国家对苏联实施的话语权争夺战。最后,考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基本情况,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以话语权为核心和主线,展示马克思主义沧桑百年、挺进中国并取得恢宏成就的伟大历史。
第二,概念的清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严密、清晰的概念,是一套话语体系的支点。马克思就曾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人们通过这些概念、术语,才能了解并进而认同一套理论体系。当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还有待加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陷在很多西方提出的概念中“被动应战”,在西方的“主动出击”中难以放开手脚,例如“民主”“人权”“平等”等概念。这些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总结,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属概念。从历史阶段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现时代也还不能完全超越这些概念。因而,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直气壮地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厘清、改造工作,赋予其更加科学的内涵,成为我们维护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有力工具。例如,从历史和国情出发,在积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中的活动和对外人权斗争中,将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人权,这就使旧的人权概念获得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
第三,议题的设置。主动设置、提出并引领具有全球视野的讨论议题,是掌握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客观而言,西方的思想界、舆论界、学术界乃至政界很早就在这一方面展示了强大的实力。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不战而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别无选择”,再到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无一不显现出其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的成熟驾驭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先后提出了很多颇具影响的时代议题,如我们党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还有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等等。放眼当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我国依旧肩负着引导核心议题、展现大国风范、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艰巨使命。比如,“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融通、“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亚投行”的多元合作、“亚洲命运共同体”等等。正是在这些议题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在积极地掌握话语权、抢占“制高点”,为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第四,学理的增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继承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当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客观规律,具有极强的学术性、理论性。它的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能够取得影响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也理应体现在对新的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深化之中。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某些领域不强的原因,部分在于其学理性不彻底、不明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要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引导社会舆论,就在于其自身对于历史和实践具有高度的学理上的概括和总结。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疑难,只有靠讲道理,而且是讲深刻透彻的道理来解决。只有深刻的学理性,才能真正解决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困惑和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论证和说明,才能具有持久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就离不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通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真理,做到服人、得人、引人、聚人。
第五,传播的拓展。对于话语权来说,传播力在很大程度上等于影响力。传播不出去,就谈不到有影响。西方话语权的强势,乃至国内一部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兴起,就在于其拥有较强的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抢占了很大空间。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继续把持话语的垄断权,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得国际话语权,都在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更新自己的传播方式,扩大自己的受众面,力求在国际舆论竞争中赢得主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运用广泛、便捷、有效的传播方式。在网络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态势下,大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从媒介、方式、受众、语言风格等,进行传播的全方位延展,就成为深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扩大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3、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方式的十大变革
新型智库建设要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其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在现有的学科体系和学术分工状况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就需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资源统筹整合,重点围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这就意味着,学者投身智库建设,依托智库的科研资源和思想合力开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在研究方式上可能要产生一些比较大的变革趋势。
第一,更加强调以应用对策研究为龙头。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解读和阐释。原理研究是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源头活水和强大理论资源。而以新型智库为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不仅强调原理研究,而且更加强调应用对策研究,强调如何将原理研究化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可以直接影响实践的政策咨询和行动指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一头联起深邃的理论思考,一头联起现实的实践安排。
第二,更加强调明确的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学术理论研究的准星。陷身于文本的汪洋大海而没有现实的、紧迫的、明确的问题意识,学术理论研究就会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应有的境界。文本固然重要,固然应当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但绝不意味着只有解决了所有文本问题我们才能够前进,绝不意味着只有弄清了所有文本疑问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检验。文本研究当然要做,但不能将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全部。尤其是在新型智库研究中,更加重要的是明确问题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重点攻关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三,更加强调学科的融通。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综合性、复合型问题,很难通过单一学科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遭遇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无一不是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多个社会层面。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而言,在现有的学术分工体系下,就可能至少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型智库的统一平台上,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融通,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合力来深化研究。
第四,更加强调学术团队的协作。当今学界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是,专家很多而大家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是学术研究走向深入、但又深入不够的“夹层”过程中所遭遇的现象之一。现今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在所谓的现代学术分工体系中,都大体上被固定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之内,长期接受该学科的专业训练,所交往、交流的也都是本专业领域的学者,谙熟本学科,而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和研究则相对欠缺。在这种现实的学术格局之下,要解决综合性问题,必然要更加突出学术团队的分工协作,借助不同学科学者的专业优长,发挥1+1>2的功效,以最优方式深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
第五,更加强调新媒体写作。网络新媒体的“燎原”式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巩固、提升、扩大,一方面要牢牢立足于传统媒体,这块传统阵地不能丢;但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新媒体守住阵地,夺回失地,并开疆拓土,拓展话语疆域的纵深。因此,新型智库的研究及研究成果的落地,就不能仅仅将视野局限在报纸、期刊、图书等传统媒体上,而必须突出强调新媒体写作,勇于并善于采用新的写作手法和传播方式,通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等扩大主流话语,提升话语权。忽视新媒体,就是在现时代找不到作战的战场,那么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还是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具体对策,都将逃脱不了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命运。
第六,更加强调将研究成果延伸到声光影视动漫等文化领域。以往的研究者,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或文字的口头表达作为基本工具,所以往往被趣称为“文字匠”。但新型智库的研究方式要突破这一点,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范围辐射到更加广阔的声光影视动漫等文化领域。现时代早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动漫时代、影像时代,受众越来越耐不住单纯的文字“轰炸”,而更加青睐文字与图片、文字与影像、文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面对这一现实的显著变化,要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就要善于化盐于水,善于将严肃的学术成果进行大众化、平民化、通俗化的转化,在各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巧妙地化入主流话语和价值观念,以达到自己的宣传和教化目的。在这方面,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等,在艺术手法和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在当前全民娱乐的时代氛围中,学术研究不能再孤独而茫然地端坐在象牙塔中与现实世界隔膜起来,而必须以更大的智慧投入人潮人海中,以富有艺术魅力和思想张力的好作品,推动时代稳健地行走在本应属于自己的轨道上。
第七,更加强调对象性写作,影响海量“没有影响的人”。按照传统看法,学术本应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钱锺书先生语)。这一点在当今时代亦显宝贵,彰显了学术研究的渊雅高洁。但与此同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全民化阅读的呈现,学术研究也需要逐渐适应这一转变,一方面孜孜兀兀于“旧时王谢堂前燕”,另一方面也要让学问和思想的魅力“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笔者看来,现时代的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成果,应该进一步细分读者和受众,在两个路向上加大传送力度:一是要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影响“有影响的人”,从而影响决策;二是要嬉笑怒骂,行走坐卧,俯仰皆成文章,以此影响海量“没有影响的人”,并最终产生大“影响”。辩证法认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事物的不同性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逐渐影响那些“没有影响的人”,积攒到了一定数量,就会形成质变,造成巨大影响。要巩固、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必须采取读者细分策略,从小入手,从微着力,从少做起,积小量为海量,以流量换影响。
第八,更加强调完整逻辑支撑下的“碎片式”回应。笔者注意到,这些年来那些削弱、否定、反制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言行,往往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为何如此?他们准确地抓住了现时代人们只有碎片化阅读时间、只能见缝插针式阅读的习惯,以及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特点,从而大量提供“带毒”的信息碎片,让这些碎片准确而高效地侵占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并通过便捷的移动终端到处传播,对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造成极其巨大的危害。在这些碎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完整的、隐秘的逻辑,这就是以抹黑党史国史、削弱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抢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核心。以往我们针对这种攻击,更多地是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正式论文,予以驳斥,虽然文章都是精心制作,摆事实,讲道理,也起到了一定宣传作用,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面对变化了的形势,就要采取新办法,切实提出新对策。通过新型智库平台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研究,同样可以采取严整逻辑之下的碎片式回应、回击和主动出击,将对错误观点的批驳、对正确话语的弘扬,都变成可供“悦”读、宜于传播的“正能量”信息碎片,最终积小为大,化零为整,拼碎片为全图,形成主流话语的强劲攻防。
第九,更加强调研究话语的清新可喜、喜闻乐见。当前有一些强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立意和观点都是很好的,但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所使用的语言、概念、话语都过于陈旧,很难引起大众的阅读兴趣。就话语方式而言,一些研究表现出两种看似相反、实则同一的问题。一是学术话语的陈陈相因,理论文章的面目雷同,套话满篇,空洞无物;二是对西方学术话语的生硬模仿,生搬硬套,似通非通,半生不熟。这两种弊病看似相反,实则都是学术话语原创性不足、僵化落后的表现。在现时代,要真正争得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用民众熟悉的、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播主流话语和价值观念。毛泽东同志是语言大师、演讲大师,他就最善于用最通俗、形象、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他向长期受封建迷信束缚的贫苦农民讲解革命道理时,就采用了农民能够听懂的“土”语言,他说:“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今年几个月光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一齐倒台了。难道这几个月以前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还大家走好运,大家坟山都贯气,这几个月忽然大家走坏运,坟山也一齐不贯气了吗?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的确不错,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但这也是八字坟山出的吗?巧得很!乡下穷光蛋八字忽然都好了!坟山也忽然都贯气了!神明吗?那是很可敬的。但不要农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绅吗?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毛泽东同志自己都说,“我这些话,说得农民都笑起来”。做农民的工作,从农民那里获得话语权,赢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要使用农民的语言;现时代做网民的工作,从网民那里获得话语权,赢得网民的拥护和支持,不同样要使用网民的语言吗?在话语方式上,“自绝于”网民,将难以取得积极进展。创新马克思话语权研究,亟需一场表达方式、学术话语的革命。
第十,在学术评价方面更加凸显网络影响力和社会反响。学术评价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考评品鉴对学术进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界对如今一些学术评价标准的过于量化、脱离实际、囿于规范等弊端已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当前,改革学术评价,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旨归,以推动理论创新、学术繁荣为职责,以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为追求。巩固、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获得良好学术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有助于大众、有助于网民认同、接受并积极传播主流话语和价值观念的研究成果,必定具有高度的网络影响力,可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对这部分文章的评价,将越来越挣脱外在的学术规范性要求,超越单纯为研究而研究的外部性学术生产,强调传播广度,注重受众感受,凸显文章实效,为不断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书写新的学术气质、时代气息和中国气派。
明又富有战斗艺术性的话语权较量,在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形象。
(来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03月22日;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