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肖昊宸)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取得相应的话语权,就要在提升影响力与传播力上下功夫。近日,记者就如何提升智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对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副总编孙广远以及新华社高级编辑陈芳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怎样认识智库面向社会进行传播的必要性?
王来华:是否可以将一部分智库研究成果放在大众传播过程当中,以及把什么样的智库研究成果放到大众传播过程当中,应该是值得很多重要的智库思考和实践的现实问题。狭义地看,智库(尤其是那些高端智库)更多地是直接服务于党政决策的高端部门和人员,智库成果并不外露或外传,这是智库本身对智库成果唯一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决定的。可是,在同时,有意识地拿出一部分智库成果,放在大众传播过程当中(如公开出版的高端“蓝皮书”一类),发挥这些成果与普通民众相互“沟通”以及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也是有益处的,在现时当中这种情况也并不鲜见。
对于智库成果而言,其一部分内容是可以进入到大众传媒领域的,这包括了很多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甚至理论分析文章。这部分属于影响到决策过程的智库研究成果,在影响到决策人和决策行为的同时,也会在大众传播媒体上流传并影响到除了决策方之外的社会公众,接受公众的检视和研判,有利于及时获得关于决策评价的反馈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网:目前智库传播现状如何?
王来华:当前,在倡导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来自党政工作部门政策研究机构等组成的新的智库力量,这些智库力量大都有自己的智库成果输送渠道,并依照准确、及时和充分的智库成果制作要求以及相关制度化方法,发挥对党和政府决策过程的智库作用。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这些智库利用公开刊物或网络发布自己的智库成果时,实际上是在发挥一种可以称之为舆论引导的广泛性智库作用,也即把智库成果作为一种沟通物,在智库力量与普通民众之间形成信息互动,起到了影响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传播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衡量智库的传播效果,是否有更精细、更科学的方法?
王来华:对用于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各类智库研究成果而言,一旦将它们放到了这个过程当中,就肯定会接受来自各类受众的评价。从长期看,甚至有必要建立一种智库与各类大众传播对象审视需要和真实评价情况相吻合的评价机制。那些来自智库力量的对各种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的分析和评价,是否与来自大众传播对象们的认识一致,或者,保持多大比例的一致性,都是这种机制要了解和做出结论的。如果一个智库曾经做出的政策评价最终是不实或错误的,无疑会影响到这个智库的“口碑”甚至命运。在此时,就客观地提出了一种评价智库作用以及智库本身可靠性的思路,就是要建立两种不同对象的评价方法,一种方法是获取来自决策部门和人员评价的方法,另一种则是获取来自普通民众(这其中可能包含一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人士)评价的方法。这样做,对智库力量的合理和健康成长一定是有好处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智库是生产思想的地方,思想的生产要求平心静气,而思想的传播则需要积极对外宣传。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孙广远:智库从事思想的生产与加工,而思想的生产与加工是不需要喧闹与张扬的,它需要的是深思、熟虑、宁静、致远,间或有孤独,沉寂,板凳坐得十年冷。智库以思想为王,再强的传播,都是思想的载体,因此,但凡权威智库无不把提升思想生产力、生产高质量思想产品放在首位、作为根本。如果智库思想生产力不强,而是单纯追求传播效应,那必然是走不远的。
思想的“车间”不在闹市,但思想产品一旦形成,一旦问世,它是需要展翅高飞的。传播就是智库思想产品的翅膀,只有传播才能使智库的思想产品远走高飞、发出光芒,产生效用和影响力。而智库的传播力取决于它所依托的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技术、传播人才,以及在传播上的创新。传统上,智库传播大量的、主要的是借助大众传媒发表研究成果,比如在报刊上发表论文、智库研究者在广播电台发声、在电视上出镜或在出版社出版重大课题成果,等等。其中国家智库、高校智库还有自己的报刊和出版社,这些传播渠道与阵地至今还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近年来,智库纷纷举办各种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各种新媒体为智库传播插上了新的翅膀,智库传播力呈几何级增量扩容,日益强大。
正因为智库的传播力对其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具有决定意义,不仅智库自身前所未有地重视传播能力建设,一些权威的智库评估项目已经把全媒体传播能力作为评价智库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把媒体传播力作为对智库评价的客观指标,正在被智库评价机构广泛接受和运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智库不仅要重视传播,更要有传播的定位和相应的战略。面对新的传媒环境,智库如何正确定位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陈芳:建设中国特色的高质量智库,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趋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国家战略。一是突出战略性,为经济社会把脉、开方要走在决策前面;二是强调专业化,就是智库应紧扣国家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体现专精深,对复杂问题拿出实用、管用的成果;三是追求高品质,智库出产的应是高质量的思想产品,不是坐而论道;四是体现创新性,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要及时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优化组合,提高智库的创新活力。
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对媒体智库而言,首要的是搞清智库的服务对象——现在大量的智库研究报告的服务对象不够明晰,不论是提供给各级领导、党政机关还是专业人士,似乎多是一个面孔。智库研究最关键的还是以前瞻、开阔的视野,系统、专业的研究,提供高质量决策方案、建议。例如比较优秀的智库产品,新华社关于足球改革的系列调研,就引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被称为载入“载入中国足球史册”的调研。当前对智库建设的严峻挑战是,智库产品既要“快”又要“深”,快、慢平衡要根据研究的主题而定。
智库建设要将长远之计与当务之急结合,就要把握时代脉搏、分析时代特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调查研究,不能满足于看材料、开会议、听汇报、拍脑袋决策研,通过研究一线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找寻规律性的发现。同时勇于打破壁垒,建立与各方面力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智库间的良性互动,提出更多推动创新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
要形成定位明晰、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推进我国智库建设中的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企业、社会智库等协调发展,就要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强化媒体智库建设,打造优势学科,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要加强智库国际交流,重视智库国际平台建设。现在我国一些有影响的高端智库都会定期举办国际智库论坛,为中外智库讨论问题、切磋观点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智库间碰撞智慧火花、增进沟通、增信释疑、减少误判,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性观点。
推进智库资源的整合聚变。现在有的媒体智库有“形”无“实”,定位不清,缺乏展示平台和输送渠道,一些智力资源远未得到有效利用。要推进智库建设从分散向集聚转变,从分散向开放转变,从单兵作战向联合攻关转变。
强化智库的精英人才建设。高端智囊人才、独立研究型人才和新型综合性人才。不仅要产出好的思想和成果,还要善于运用各种媒体加大成果的推介力度,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