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突出轴带引领作用,着力构建行政板块+发展轴带+城市群格局。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目标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定义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尚处在发展培育的过程中,但在纵向横向轴带的通达性上更具优势。要突出城市群发展的宏观统筹,实现协作化、协同型发展;突出城市群功能的轴带引领,实现网络化、组团型发展;突出城市群之间的绿心建设,实现生态化、质量型发展;突出城市群外部的过渡对接,实现均衡化、共享型发展;突出城市群合作的契约意识,实现市场化、互惠型发展。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区域发展,对跨区域城市治理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有一些研究,也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成果。二是智库建设,在光明日报智库版、人民日报内部参阅、苏州大学学报、智库理论与实践等发表研究智库的论文近10篇,其中《以改革创新推动智库转型升级》发表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头条,篇幅近4000字;《从民间智库到社会智库:理念创新与路径重塑》被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评定为2015年智库研究重要成果(从发表的1000多篇论文中筛选出的5篇之一)。
我主要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轴带引领战略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板块经济是行政区经济,以一个或多个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属于行政区之间的抱团取暖、组团发展,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协调的基本工具是行政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板块经济是竞争的、静态的、相对封闭的。在板块经济发展的初期,行政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当板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行政因素的推动作用开始减弱,甚至由积极的推动因素演化为消极的阻碍因素,形成行政壁垒。
轴带经济是经济区经济,往往突破行政区的界限,其指向开放,是动态的、合作的外向协调,主要依靠区域之间的各种联系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多依赖市场的力量,更加注重联动效应。与传统的汲取性发展相比,轴带经济更加强调强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共享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由板块经济为主导,到轴带经济与板块经济相结合,有利于克服经济边界与行政边界的矛盾,减少行政边界之间发展的内部张力。
如果说,在板块发展战略中,各发展主体之间的位置是平行的,是并联式发展的话,实施轴带战略,特别是纵贯或横贯不同板块之间的轴带,就是串联式发展。建设纵向和横向经济发展轴带,特别是建设与板块分布方向相垂直的轴带,是增强经济板块间经济联系的重要举措。实施板块与轴带、城市带相结合的战略,有利于同时发挥并联和串联效应,构建网络化的区域发展格局,形成高效节能的“集成电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质增效。
要实现轴带经济的协调,必须有龙头带动,龙脉相通,首尾呼应,充分发挥经济轴带作用。作为经济轴带动中的轴,应当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这是一条特征轴,能够提炼出共同的文化、风俗、风情,为经济的交流和融合奠定人文基础。第二,这是一条流动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且这种流动通道具有复合性、立体性、协同性。第三,这是一条可以跨越的轴。轴的左右两侧都具有一定的纵深,并且能够比较顺利的跨越。第四,这是一条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轴。要充分考虑轴的承载能力,对于大部分地方已经过度开发的长江沿岸,中央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
二、轴带引领视角下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两个国家级城市群: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目标是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定义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1.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与世界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将长三角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进行比较,在此,我们按照有关指标,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这一比较体系,可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五项指标值分别为:面积31.7万平方公里,人口12100万,GDP总量约9800亿美元,人均GDP8080美元,地均GDP309美元,分别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1.5倍、80%、47%、59%、33%,世界级六大城市群平均值的2.3倍、1.74倍、35%、16.6%、8.9%,人均、地均指标差距非常大。从这一角度讲,长江中游城市群尚处在发展培育的过程中,距离世界级城市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首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包含湖北、湖南、江西三省31座城市,占三省总面积的56%;长三角城市群包含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省市26座城市,占四省市总面积的60%。前者为多核城市群,后者为单核城市群。从经济总量看,长江中游城市群不到长三角城市群的50%,从人均GDP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平均值相当。从从城市群处于的发展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处于基本成熟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展培育阶段。其次,对一级城市群内次级城市群的数量、规模和占比等分析。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包括5个次级城市群,即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和宁波5大都市圈,除杭州包括4座城市外,其他都是3座。可以说,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在布局上相当“吝啬”,一些有实力的城市被甩出,浙江有金华,江苏有通盐泰,安徽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中的8市仅有3个市纳入合肥都市圈。而且,经过多年来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横跨江苏、安徽两省的南京都市圈也没有出现在规划中,只是强调“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没有将上海都市圈单独列出,而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公示稿,上海都市圈的格局为1+6,包括上海和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和宁波、嘉兴、舟山6市。从总体上讲,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次级城市群的数量多,但每个次级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少。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明显不同。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3个次级城市群,次级城市群内城市的数量分别达到13、8和10个,而且整体就是部分之和,即不同于长三角在划分次级城市群时将部分城市“甩”出,而是根据省级区域,把纳入的城市全部分到三个次级城市群。而且从城市群的命名看,除武汉城市圈是用城市命名的,湖南和江西的没有使用省会城市的名字来命名,更加强调抱团发展的重要性。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中,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安徽省若干基础条件好、联系比较紧密的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比如咸宁—岳阳—九江,荆州—岳阳—常德—益阳,九江—黄冈—黄石,长沙、株洲、湘潭—新余、宜春、萍乡,黄冈—安庆—六安,九江—安庆—池州—景德镇等,加强规划统筹和产业协作,促进基础设施联网、公共服务对接,形成小组团、大集群、网络化和立体式的合作格局,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第三,关于发展轴线和轴带的比较。长江三角洲城市规划指出,要促进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一是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二是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沿海发展带,加快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打造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皖北部、浙江西南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提升对江西等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四条发展带中,有三条都强调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和江西等地的带动作用,是两个国家级城市群连接的重要纽带。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则提出,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两横三纵”重点发展轴线,强化轴线功能,形成沿线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格局。一是沿江发展轴,加强与长三角和成渝等地区的联动发展,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二是沪昆发展轴。加快沪昆高速铁路建设,构建贯通城市群东部和西南地区的联动发展轴,成为连接东中西地区的重要通道。三是京广发展轴,沟通南北,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地区的经济联系。四是京九发展轴。依托京九通道,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成为联系京津冀、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等地区的重要通道。五是二广发展轴,成为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地区的重要轴线。在五条发展轴中,沿江发展轴、沪昆发展轴等两条横轴直接与长三角城市群对接,三条纵轴则更多的强调贯通南北的作用。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纵向轴带少,横向轴带多,纵向通达性不够,缺少纵向大动脉的带动,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纵贯南北,横连东西,四通过八达,更具有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形成其在全国的“中心”地位和发挥其枢纽作用。
三、构建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良性群际关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快速健康发展
高铁(高速)交通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地理的重构,交通资源优势在大城市之间逐步均等化、均衡化、均质化,把交通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优势明显,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长沙处在京广轴线和沪昆轴线的纵横交汇点上,沿线各分布六个省会城市,通达性能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不多见。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是珠三角发展的黄金10年,90年代是长三角发展的黄金10年,本世纪以来特别是10年代以来是京三角(京津冀)发展的黄金10年,那么,如果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够把握着发展机遇,从现在开始,20年代前后很可能是中三角发展的黄金10年。届时,我国五大城市群的东中部四个将形成钻石结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区域崛起的第四极;或者我们再放大一下视角,在包括成渝城市群在内的五个国家级城市群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这颗美丽中国钻的“钻心”。
1.突出城市群发展的宏观统筹,实现协作化、协同型发展。要把城市群当做一个城市来经营。在协调机制上,坚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宏观协调与区域内各级政府协商合作相结合。长江经济带层面的总体协调由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沿岸各省级党委政府是协调推进的主体。发展城市群并非是一味地追求城市范围的扩大,要把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增强通达性,形成同城效应、一体化格局。要构建多方平行协作关系,加强城市群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作,避免城市群之间形成新的塌陷。
2.突出城市群功能的轴带引领,实现网络化、组团型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走出全域开发、摊饼式发展的误区,实现各类发展区域的优势互补,包容融合,共同发展。由板块并联发展,到轴带引领下的串联发展、网络化发展,构建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建成高效能的集成电路。实行小核心带动大外围,小组团促进大合作,做强核心,激活周边。长沙处在京广轴线和沪昆轴线的纵横交汇点上,沿线各分布六个省会城市,通达性能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不多见,长株潭城市群3+5模式,要重点把3做大做强,同时强化沪昆轴、京广轴的带动作用。
3.突出城市群之间的绿心建设,实现生态化、质量型发展。突出城市群开发的绿色元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把城市隔绿的理念运用到区域发展中,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要保护中部的“青山”和一江(包括长江及其支流)两湖的“绿水”放在压倒性位置,在中部沿发展轴线构建以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为支点的五角形结构。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强调质量和效益,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走出一条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小康和现代化新路。
4.突出城市群外部的过渡对接,实现均衡化、共享型发展。作为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的“钻心”,长江中游城市群要通过纵向、横向轴带,加强联系,增强贯通,实现城市群发展的集聚和扩散双重效应。要特别注重纳入长江经济带而没有纳入城市部分区域的发展,比如长三角的苏北、皖北、浙西南,长江中游的鄂西、湘西和赣南发展。政府主导的飞地经济最好沿轴线布局。每个城市在定位时,首先考虑:我能够为城市群体的发展做什么,而不是我能够从城市群的发展得到什么?从眼睛向内到眼睛向外,重点思考如何携手并进,共同发展,而不是自相残杀、恶性竞争,相互拆台。
5.突出城市群合作的契约意识,实现市场化、互惠型发展。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打破区域分割壁垒,释放板块之间和板块内部的张力,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改变单纯以地理片区划分为主要依据的区域政策制定方式,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契约约束激励机制,既包括政府间的契约,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契约,也包括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突出非正式制度层面的合作,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