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邬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时间:2023-07-1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邬丽 刘子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高校作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重要机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具备丰富历史素养、敏锐战略眼光、深厚理论功底和扎实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厚植学农爱农情怀。继承和发扬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深厚爱国情怀,继承维护国家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农耕文化传统。发挥好农业生产的农耕文化载体和农业科技基础条件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各要素相互契合、协调、统筹,使之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进而促进农耕文化繁荣。继承和发扬优良科研传统。学习袁隆平等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潜心钻研探寻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开拓进取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厚植勇挑责任与使命的情怀。在充分了解国际形势和国情、农情的基础上,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在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科学精神与理想信念、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把握本质守正创新,前瞻布局集智攻关。农业高校应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同时大力培养具备全局思维和长远规划能力的农业战略人才和战略团队。只有具备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业科技人才,才能洞悉农业的发展与变化趋势,掌握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的应用基础研究,依托实验室建设、项目参与、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培养重大农业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管理能力,聚焦前沿交叉科技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技术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更加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创新创造领域中的交流合作,吸收世界各国在农业科技创新创造领域的成功经验和科技成果。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重夯实理论功底。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大国小农”这一基本国情农情,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通过追溯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思想来探寻解决之道。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现实需求,规划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立足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打造立体育人模式,培养农业紧缺人才。整合校企政资源,联合育人。合作开设实习课程,让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管理和销售环节、深入乡村了解现实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邀请乡镇负责人、业内专家等授课,帮助学生了解乡村现状、政策动态。汇聚跨学科资源,协同育人。应与各级政府、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相关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同时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积极作用,实现农业高校和涉农行业企业的优势互补。打造核心品牌赛事,赛事育人。对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农业科技实践活动,比如,通过设计参赛作品参与解决农业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同时,通过专家讲座、典型宣传、经验分享的方式,营造校园创新实践氛围,形成创新实践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智能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HNJG-2021-0494)阶段性成果】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