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朱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时间:2023-12-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朱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自今年9月首次提出以来,引发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这次由作为宏观政策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予以强调,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支撑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拥有视觉智能的“智慧眼”,可以在产品检测中发现小到蚊虫的痕迹;成像技术和AR技术,可以应用于神经可视化脊椎微创手术的培训;“大模型+数据”,人工智能不仅能和人正常交流还能自我学习迭代升级,产业体系数据交互式运用带来无限想象力……这些场景中,都有新质生产力的身影。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跃迁新形态,是数字时代更具有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组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截然不同于传统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有别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新质生产力并非一般性的科技创新所能推动,而更多地是由具备原创性、颠覆性、融合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前沿科技创新所驱动而来。这样的创新,可以视为科技创新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里特别强调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正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性机遇不容错过,加快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

  新质生产力,首先从实验室里来。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科创能力迈上新台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高技术领域成果竞相涌现。比如,四代核电、5G产业化、新能源汽车、超级计算、高速铁路、大飞机等诸多领域,我国近年来都取得了成果与进展。可以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已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其次,新质生产力最大的落地场景在于产业升级。因此,新质生产力也来自以数实融合和绿色智造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阵地”,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用武之地。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跃居全球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新材料一个产业的总产值就超过5万亿元,一条条新赛道正塑造出中国经济新优势。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连年增长,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达33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最后,新质生产力来自千千万万个创新人才。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无法将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中转化为现实财富。

  无论是新技术、新产品还是新模式,无不需要不断尝试与探索。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和模型的不断优化与创新,使得机器学习任务更加精准、高效。在生物科技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疾病治疗和农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些创新,往往源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10年稳居世界首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达4万人,初步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除了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还有无数组织这些新质生产力与市场资源的企业家们,都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最终推手。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引领产业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创新和制度创新,以这五方面的创新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全新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

  科技创新方面,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产业创新方面,要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人才创新方面,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打造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推动创新创业,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和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生态创新方面,要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支持大型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放创新资源,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制度创新方面,应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新质生产力是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基础性,源源不断为社会创造新财富的能力组合。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在于以人为本,发挥企业家才能和创业精神,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求,激发各行各业的创造力。

  从强化科技创新出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要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变革之需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

  唯其如此,方能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层出不穷,让新质生产力源源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与活力。

  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带来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将走出实验室、进入生产线;越来越多的产业将完成转型升级,成为新经济生力军;越来越多的人才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聪明才智,闪耀光芒。

  (朱克力,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编辑:管理员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