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新时代深圳智库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思想库”“智囊团”?

时间:2022-06-0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日报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深圳智库建设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区“智囊”如何更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5月24日,2022年深圳智库联盟工作会议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共探新时代深圳新型智库建设之路。

“我们将不断打造以‘学术底蕴、思想深度、理性精神、现实品格’为支撑的智库文化,使联盟成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咨政思想库。”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常务副主任、深圳智库联盟理事长高振怀透露,到2025年,深圳拟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与国家战略相契合、有清晰辨识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新型智库集群,形成由百家智库机构构成的智库联盟品牌。

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深圳智库联盟副理事长陈金海指出,希望深圳各智库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突出优长、彰显特色,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功能齐备、适应深圳发展的高端智库体系,走出一条体现中央精神、符合深圳实际的智库建设路径。

据悉,今年深圳还将出台《深圳市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及七个配套文件,涉及“试点单位遴选、专项经费管理、评价考核、研究成果奖励、人才评价、智库集聚区和高端智库管理”等各方面,这意味着深圳智库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日,联盟还新增了第二批智库成员单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建和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被增聘为深圳智库联盟副理事长。

高振怀说,深圳智库联盟成立一年半,从加强“基础建设、咨政建言、深港合作、顶层设计、内外联络”等五方面发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价值不断显现,基本实现了工作预期。

其间,深圳市智库数量逐年提升、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加深、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民间智库、企业智库尤为活跃;各智库发挥自身研究优势,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科技创新、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展了20余项专题研究,一批研究成果获重要批示。

“特别是聚焦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讨,如在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出‘北部都会区’及‘双城三圈’概念、深圳打造‘口岸经济带’背景下,提出‘深圳临港都市带的基本构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振怀说。

与此同时,建立深港智库常态化对接机制,在智库层面就深化深港合作,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深入探讨,深港智库联盟研讨会成为近年来参会范围最广的两地智库交流活动。

但高振怀直言,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在受国际环境影响的同时,也政策红利不断,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迎来了“双改”示范和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也让各领域对科学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与之相比,深圳市智库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不相称,亟须跨越式发展。

“当前存在几大短板:一是智库数量、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内外知名度的智库,有深度的重大研究成果不多;二是智库发展结构,包括智库类型、研究领域以及研究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枢纽型智库缺乏,尚未形成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高端智库集群;四是智库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高振怀认为,应直面问题,奋起直追。

针对未来深圳新型智库建设,高振怀认为“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围绕三方面推动。

首先是加强文化建设,塑造智库核心竞争力。“这是智库的灵魂”,从智库内在规律出发,深圳的智库文化应由“学术底蕴、思想深度、理性精神、现实品格”构成。

其中,要积累学术底蕴。学术和决策咨询是共生体,具有紧密的关联度。学术能涵养决策咨询,其深度决定后者的深度,能在更高层次上为决策者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对策。

要提升思想深度。“智库必须打造以独立思考为核心的科学思维方式,追求思想的精深,摆脱平庸和功利,在做决策咨询时大道至简揭示本质;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要打造智库联盟思想生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政策建议,切磋争鸣。”

要坚守理性精神。智库必须尊崇规律、恪守规律,要关注现实,具备忧患意识,杜绝非理性的乐观偏误;要具备反思能力,补足短板。

要培育现实品格。智库应培养敏锐的洞察现实重大问题、现实走向的能力;应以科学咨政服务于科学执政,以多样性、多元性智慧提供多样决策选择,同时要有可持续性。成果转化后要长期管用,能经得起考量和时间检验。

其次是加强机制创新,激发智库发展活力,这其中包括“公平竞争、成果转化、产品评价、建设激励、品牌运营”等机制。

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例,即从制度上公平地将体制外智库纳入公共决策的程序。通过健全课题招标或委托制度,在智库之间形成健康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成果转化机制上,针对当前存在的成果质量不高、制度执行不严、跟踪应用不力、需求部门意识不强等问题,进一步拓宽转化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的信息报送和传播机制。

产品评价机制上,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办法,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科学检验智库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引导激励智库研究人员选好题、做好题,取得最佳转化应用效益。

建设激励机制上,把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一体对待,加大智库研究成果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人才工程和表彰奖励中的评价权重;从法律上明确研究人员在科研经费中的智力报偿比例等。

再者是强化人才保障,打造智库人才集聚高地,包括提升其地位、打造事业平台、培养与引进并重和建设新型智库人才体系。

高振怀认为,深圳既要培养一批进入国内前列、市内一流的新型智库领军人才和青年杰出人才,也要吸引市内外知名学者、具有丰富决策咨询经验的在职或退休党政干部、企业高管等参与研究,打造涵盖领军人才、中青年研究型人才及智库运营管理人才在内的智库人才体系。

这一过程中,要研究将符合条件的人才列入深圳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建成一批专业性、示范性、引领性的重点智库;打造一批有特色、配套支撑型的中小智库;打造若干智库高端人才团队,搭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跨部门、跨机构的研究团队。

关于深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陈金海建议,一是要高站位打造中国理论“芯片”。“理论工作者、智库建设者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底气,敢于执天下之牛耳,打造中国自己的理论‘芯片’,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陈金海希望深圳智库要做好理论储备、理论解读、理论研发,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是高质量供给特区“智囊”成果,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陈金海说,深圳智库要打出自己的“江湖地位”,必须靠过硬的研究成果,应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前瞻性、储备性、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提出专业性、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更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比如经济发展方面,要在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建设枢纽型城市、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在打造深港‘双城经济’、讲好‘双城故事’,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上加大研究力度;对推进前海、加快河套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做好前瞻性研究。”陈金海说。

此外,陈金海强调,智库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要抓好学术成果、研究平台、会议活动等各类阵地建设管理,强化思想武装、提高防范辨识能力、敢于开展斗争,高标准守好安全底线,有力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服务党委科学决策,仅仅依靠党委政府部门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前许多专业性问题会超出我们原有知识储备,导致对一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还不够,亟须借用‘外脑’力量,充分发挥外部智库作用,共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王汝津认为,“如何在应变局、开新局中发挥智库所能、提供智力支撑”是新时代新征程中智库建设的使命任务。

在深圳智库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新时代深圳智库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使命任务。其次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智库所能。

“我们正处于多重国家重大战略交汇的机遇期,深圳该从哪些方面突破才能更好实现先行示范?大湾区城市群如何协同发展?深港怎么深度合作发展?‘十四五’期间深圳在全球城市中的定位如何,要对标和超越哪些城市?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应关注哪些赛道?这些都是当前市委、市政府关心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深圳各家智库需要高度重视、深度研究的重大课题。”王汝津希望智库联盟各家单位找准当前深圳勇担新使命的责任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人民期待解决的关切点,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努力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再者,系统谋划重点推进,努力打造中国特色高端智库高地,建设深圳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强化舆论引导和国际传播的作用。

“要创新智库建设体制机制;讲好‘深圳故事’、总结和升华新时代‘深圳经验’;推动深港智库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相互站在对方角度研究问题,针对深港合作共建的重点问题,组成联合课题组,合作开展研究,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最大公约数。”

杨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学科学智库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当前新型智库建设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和良好政策条件,地方智库应成为构建国家话语体系、增强国家话语权的有生力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方面,中国要通过改革发展逐步解决自身面临问题;另一方面,也应更多地关注世界性问题,推动制度型开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进程,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中国贡献。所以,应努力构建具有深圳特点的新型智库,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作出深圳贡献,努力用深圳先行示范的生动实践讲好深圳故事,阐释好中国道路。”杨建说。

杨建认为,地方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应以服务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建强人才队伍,努力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重要高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基地、城市发展决策咨询重要平台,国家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力量。深圳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条件优势。

“深圳应在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广东大局、深圳特色四维空间中找准定位,用工程师思维,以重点工作项目化、重点项目品质化、系列工作工程化的思路来推动深圳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发展,力争在‘当好党政参谋’和‘建设学术高地’两大目标上实现重大突破。”杨建建议,通过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大力培育深圳学术品牌、积极打造学术共同体、设立高端智库建设专项资金等措施,建构具有深圳特色的新型智库。

张晓红说,近年来,深圳高校智库建设不断强化内涵式发展,当前形势下,关键是做好“存量、增量和变量”三篇大文章。

其中,着眼于“存量”,是夯实基础、筑牢堤坝、打磨传统、发掘优势。放眼“增量”,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勇于创新。“长期以来,高校智库与党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多为‘谋与断’‘甲方与乙方’的传统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阻碍了智库团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常常令智库成果流于肤浅、难于落地。”

张晓红认为,智库应大力推进“领导出题、智库答题”“部门出题、智库解题”,建立专家对口联系党政领导、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机制。

此外,还要把握“变量”,以前瞻性、系统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思维稳中求变,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高校智库建设有必要将既往条块分割的结构体系改造为网状分布体系,以应对互联网数字时代层出不穷的社会议题。”

对于如何提供高价值思想产品,张晓红建议,首先是深化高校智库理论研究,在提供普适性学术积淀和理论支撑基础上,鼓励专家学者的思想创新,尊重个性化、挑战性和争鸣性思辨精神,以对话式、回应式姿态提出咨政主张,从而凝聚智库成果的共识度。其次,打破学科壁垒、突破界限,鼓励高校智库团队以多元主体身份进行协同研究,创建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大智库,凝结“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大成果。

同时,建议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待时机成熟,酝酿建立深圳智库发展基金会,通过主动设立全球智库论坛、奖项、项目等,积极争取深圳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罗润华表示,前海产业智库成立近十年来,在产业转型、深港科技合作、数字经济方面开展研究,也建立了约200名各行各业专家网络,对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有独立思考和长期跟踪,一些成果已成功转化。

目前,各智库都有知识成果,但较为分散,希望联盟能搭建平台,实现部分知识成果的共享。同时,希望在联盟的指导下出台一个能推动“多家智库联合申报课题”机制。

罗润华还表示,前海正在建设高端智库集聚区,并于近日正式发布了《深圳市前海合作区关于支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暂行办法》,且扶持力度较大。“产业集聚可以创造更多合作机会,期待将来有更多智库机构在前海聚集”。(撰文:张伟)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