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2023第一届设计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时间:2023-07-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项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项江涛)7月16日,“面向传统的新兴文化实践”——第一届设计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本次研讨会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设计人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也是在《在传承中创造》展览场景中的第一个研讨会。会议以“面向传统的新兴文化实践”为主题,旨在面向传统,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特色语境下新兴实践背后的文化问题,探索中国生活样式的理想形态以及设计介入的具体方式,促成本土设计人类学理论范式的生成。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担任总顾问,湖南大学张朵朵、同济大学张磊、浙江理工大学朱阳担任会学术召集人,张潇琳担任会议秘书长。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结合各自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背景,围绕设计人类学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探讨。

方李莉强调了设计人类学在人类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价值。设计与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从人类学的视角看,设计不仅关乎人的生物性,更应该注重人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尤其需要重视全球化背景下设计的在地性。她提出了对于后农业文明的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是一个人文复兴、生态保护,高科技发展并驾齐驱的时代。方李莉鼓励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要以“设计人类学”学术抓手,推动人类学与设计的交融。

七位演讲嘉宾分别从设计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学科范式、本土化可能性到具体领域的设计实践展开专题报告。

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朱阳以《“在传承中创造”展览中的文化皮肤概念——人类学视角下的设计与美学》为题,深入阐述了本次策展和创作的学术动机。他认为,以表征语境解释全球化发展的理论立场应从“人本人”转移到“人文人”,优秀传统的复兴就是文化差异性的复兴和文化多样性的修复。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耿涵的报告题目是《何以成学?设计人类学漫谈》。他从设计人类学的必然性、与艺术人类学的关系、独特愿景和本土化四个面向讲述了设计人类学何以为学的原因。耿涵认为,“设计人类学”在本土存在和生长的条件是其参与性和实践性,需要直接在中国文化大地上体现其有效性。

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副秘书长、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张朵朵带来题为《迈向超学科:设计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的演讲。她从社会文化研究的设计人类学(dA)、应用设计人类学(Da)与超学科融合的设计人类学(DA)三条知识脉络出发,提出以实践性、批判性、未来为导向的超学科的设计人类学(DA)是该领域发展的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王可围绕《设计人类学视域下的数字艺术的“关系之网”》,阐述了数字艺术所具有的四层内涵和六大内在关系。王可认为,交互性是数字艺术最根本的特征,只有从传统的“单向的看”走向“双向的互动体验”才标志着人类真正的进入到数字媒体技术时代。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潘曦以《国际化与国族化:20世纪早期西方国族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为题,阐释了国际化与国族化的含义与所指,回溯了20世纪早期西方国族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概括了国族主义与现代主义发生交集的两种场景。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教授王衍的报告题目是《从民族志到具体设计:议设计人类学在环境设计的教学应用》。他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提出“日常空间设计民族志”的可能性,即从对城市和城中村的民族志研究中洞察城乡交互的日常物质要素,并唤醒其中可能的设计问题。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武塑杰聚焦《1980-2000美国的设计民族志传统》,通过梳理和探讨设计民族志在美国发轫的早期历史,总结了设计民族志的四种学术范式。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安丽哲充表示,尽管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至今一直有设计个案研究,但缺乏对设计人类学的范畴分类、概念界定、学科基础、学术史脉络和实践价值的讨论。因此,本次研讨会将是中国设计人类学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修建认为,近年来设计人类学已然成为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和开放研究领域,但本土研究尚不多见。本次研讨会展示了该领域研究的极大潜力,并达成了人类学与设计学协同发展、交叉研究的基本共识,推动了一个新的学术与实践共同体的形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