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新闻

协同十年路 启航谱新篇”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论坛在南开大学召开

时间:2024-03-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译心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2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论坛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为主题展开交流探讨,旨在凝聚共识,为促进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积聚发展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侯永志围绕“京津冀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作为”做了报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及其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还强调,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强,在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应当也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指出,回顾过去十年,中央战略部署逐步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逐步落实,在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了突破。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建成,跨县(市)域通勤日益密切;产业方面:市场主体规模显著增加,产业创新呈现两个集聚新特征;生态方面: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流域水质总体改善明显,水污染态势得到遏制;公共服务方面:合作机制逐步完善,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此外,三地职能结构进一步完善,区域空间结构进一步清晰。在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新形势、国家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挑战。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强调,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过程中需发挥好“双城“主引擎作用,主要包括:第一,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第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第三,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促进高质量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在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第四,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及科创走廊;第五,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加快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建设,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第六,积极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切实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上做好先行和示范。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田学斌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新成效,包括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全面落实。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关注以下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地位下降,区域内部发展仍不平衡,创新驱动能力释放不充分,区域空间结构有待优化,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新阶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疏解承接,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双以“坚持以系统观念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了报告,指出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法宝;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把握好推动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核心关系;立足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系统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旭东分析比较了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园区,为以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建议。三地科技园协同创新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创新成果还存在区域内落地转化难的问题,创新成果供给与创新需求存在错位。同时,三地科技园区政府跨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天津市科技园区发展策略,包括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协同创新配套能力;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企业,完善科技服务业产业链条;构建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保障资金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经济产出能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框架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框架,指出从存量、增量、流量、变量、常量入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映射: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先行示范、公共服务互惠共享先行示范、区域空间结构的先行示范、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区域协同创新的先行示范、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同时强调坚持存量有组织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增量进一步优化,培育区域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坚持流量的持续做“活”,构建区域新联系;坚持变量寻找突破,拓展区域新空间;坚持常量不断做“新”,重塑区域新品质。

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应用实验室主任刘玉海详细介绍了从工商企业投资大数据角度分析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揭示了北京的制造业投资整体上呈现向外扩散和流出态势;天津(尤其武清)凭借区位优势和相对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成为制造业转移的首位承接地。同时提出从国家层面规划和建设示范区,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的样板,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强化天津港与北京空港和陆港的运输衔接以及港口延伸服务,拓展京津空港在航空物流领域的合作,从衔接供需上重点拓展服务京津冀发展的航线,有效承接北京交通物流业的疏解;推进精准化的补链延链建链,重点解决缺链短链弱链等问题,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打造相互连接的产业合作网络。

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作论坛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的目标与论坛成效高度契合,从多个角度回顾总结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及未来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向所有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希望京津冀三地的学者们能够共同携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这一议题上继续发力、献策献言。

此次论坛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南开大学、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主办,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经贸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管理员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