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声:河南省社科院新型智库机制体制建设

时间:2016-10-31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袁凯声

摘要:建设新型智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为关键、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在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流的智库要有一流的体制机制。河南省社科院自1979年12月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任院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和全院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下,逐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河南省情的科学高效、充满活力的智库运行体制机制。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社科院智库体制机制总体上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在这个过程,河南省社科院始终以“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为根本宗旨,以“咨政建言、传承文明、助推发展、融入社会”为职责定位,以“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开门办院、和谐建院”为基本方针,不断推动内部治理创新,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创新成果考核办法,更好地发挥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职能,逐步建立了新型智库运行体制机制。一、实施内部治理创新加快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尊重发展规律,顺应规律,围绕进一步解放和激发科研生产力,创新智库内部治理体制机制,尤其涉及重大问题决策、机构改革、科研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不断创新内部治理方式。近些年来,河南省社科院逐渐建立健全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开展内部机构改革,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制度,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内部治理体系得到不断优化,为中原新型智库体制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健全集体民主决策制度

自我院成立以来,不断完善党委会议、院务会议、院长办公会议决策机制。对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积极发挥民主,充分沟通和协商,防止决策随意性,有效避免了决策上的失误。同时,建立了院重要活动和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和台账制度,保障全院职工对院(处、所)重要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院(处、所)领导班子工作的透明度,赢得了全院职工的一致好评。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专项巡视整改为契机,按照专业化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忠诚履职,团结拼搏,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积极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院呈现出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发展新气象。

(二)实时开展内部机构改革

近些年来,根据智库形势发展需要,我院不断优化学科布局、进行内设机构调整,逐步建立起了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体、以特色理论研究为支撑、以重点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的智库科研机构体系。2004年,正式成立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对内设机构进行了撤、并、转调整,新设了城市发展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2008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河南省姓氏研究认定中心、河南省廉正理论研究中心。2009年9月,设立区域经济、中原文化等重点学科。2011年,成立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并作为实体机构运行。

2015年以来,我院不断整合科研资源,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了科研内设二级机构,成立了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调整了经济研究所、政治与党建研究所,恢复了法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目前,共有10个研究机构、3个杂志社、1个科辅机构,6个研究中心、6个管理机构,更加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中原新型智库的建设。

(三)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建立健全智库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2011年,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了专业技术岗位分设,高标准组织实施全员聘用工作。2012年,以绩效工资方案的制订和实行为标志,初步建立重在实际贡献、实际付出为特点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修改重要报刊及学术成果认定目录,修订科研考核量化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完善重要应用研究选题策划和创研协调机制。建立蓝皮书的主题策划、创研组织、出版发布和相关成果报送等工作机制。修改院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制定各分学术委员会工作细则,更好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完善《领导参阅》《呈阅件》约稿、审稿、报送以及与有关部门沟通的常态化机制。

2015年,我院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积极构建适应新型智库建设的科研管理制度,陆续出台了涵盖会议制度、职称评审、绩效工资发放、学风建设、三公经费管理、横向课题经费管理、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管权管人管事的制度。强化了院属科研部门的主体作用,加强院属科研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实行所长负责制,着力培育所长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研究所、科辅机构在组织科研、服务科研和队伍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科研人员晋级经常化、常态化。逐渐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晋级办法,职位职级一有空缺就及时晋升调整的动态机制。

(四)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

建院30多年来,我院始终坚持“稳定现有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方针,着力营建和优化鼓励优秀科研人员脱颖而出的科研环境。特别是近年来,结合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了考核考评、职称以聘代评、精品奖励、重要学术成果奖励等规章制度,为人才兴院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深化全员聘任制改革。总结首次实行全员聘任制的经验,实事求是做出评估,完善措施和相关办法。广泛征求意见,修订各个层级人员聘任合同条款,增强合同的约束力,制定第二轮全员聘任实施方案,建立高职低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有效机制。2011年,率先设立应用型研究岗位,并制定相应的具体条件,确立“以应用为主”科研导向的人才体制机制。

建立人才弹性机制。始终把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从文革后期的知识分子政策,到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推荐选拔,再到近年来青年科研人员梯队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人才队伍成长之路,不断完善人员聘用交流制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评价体系。2003年10月,出台了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高度重视现有科研人才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在职深造,着力为科研转型和智库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始终高度重视管理者队伍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一大批管理人才走向院级和中层领导岗位,为新一轮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五)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制度

长期以来,地方社科院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刻板僵化,现有的课题经费管理制度未对研究者个人应获得的智力报偿做出安排,难以从课题经费中得到合理的回报,经费报销手续繁琐、耗时耗力。由于没有严格的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致使应获得的智力报偿无法得到,严重制约了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院逐步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规范制度。一是加强院预算决算管理。严格支出管理,重大支出要经集体研究。制定《关于“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核算管理办法》,实行财务公开特别是“三公”经费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因公出国费用核算管理,严格公务接待核算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财务部门发挥了把关、审核、监督作用。二是不断强化财务内控制度。聘请专业机构对年度财务工作进行审计,有效防范了财务风险。三是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研究和细化在行政管理和科研科辅单位合理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办法。完善报偿制度,挂钩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横向课题到账经费院提留部分分配向行政管理部门和科辅部门倾斜。二、完善科研管理体系近些年来,我院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课题管理机制,创新科研服务平台,推进学术文库建设,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全院科研工作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完善课题管理机制

完善重大课题研究机制。把深入研究回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建立了重大现实问题快速反应机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协作攻关机制、与地方党委政府联系合作机制和省情调研机制。注意紧密跟踪和迅速应对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整合科研力量开展对策研究,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交办或委托的研究任务,做好决策咨询信息报送,及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咨询建议。近些年来,我院组织了大型省情调研,建立了院市、院企合作关系。组织有关学科围绕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开展实证研究,开展了郑汴一体化、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河南高速公路发展、艾滋病社会防控体系建设、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嵩山景区体制改革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03年为例,围绕中原崛起重大问题,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就在河南日报发表8个专版文章。

建立课题服务管理机制。多年来,我院坚持以完善三级课题管理服务制度为抓手,建立健全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省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院级项目管理服务体系和建档制度。2016年,根据我院实际启动了基本科研费项目,吸纳青年科研人员参与重大项目研究,帮助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新进科研人员提升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采取积极鼓励措施,加强管理,使横向课题成为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团队联合攻关机制。逐步实现从个人兴趣向服务全省、服务大局转变,从分散的、个体化研究向团队合作、协同创新和“跨界”研究转变。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根据课题需要组建跨部门、跨领域课题组,集中优势力量、有效整合各种研究资源参与决策咨询研究。

(二)创新科研服务平台

建院以来,围绕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全面推进学术创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凝结创新成果,搭建学术平台,逐步建立了蓝皮书、学术期刊、内参和网站四位一体的科研服务平台。

1、蓝皮书

2000年以来,先后推出河南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工业、金融、农村、济源、巩义等蓝皮书,把皮书研创纳入院级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皮书研创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把理论与实践创新作为皮书研创的灵魂,把增强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皮书研创的核心,把皮书研创作为科研考核体系的重要内容,制定皮书研创激励机制,健全皮书创研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的皮书研创科研团队,加强皮书研创的经费保障,加大推广力度、发挥系列皮书智库功能直接服务重大决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蓝皮书创研的体制机制。

2、学术期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院办期刊在国内外学术地位及影响不断扩大,《中州学刊》是河南省创刊最早、所获称号最全、荣誉最多的社科理论期刊,是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中原学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始终保持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等称号,《企业活力》坚持“三贴近”的办刊方针,在工业类期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跨世纪》坚持走都市文化类刊物之路,在改革创新中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2013年,《中州学刊》顺利改月刊,《企业活力》杂志更名为《区域经济评论》,《跨世纪》杂志更名为《中原文化研究》。目前三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中州学刊》学术地位显著提高,在我国学术期刊界位居前列;2015年人大全文转载量在全国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11位,以“优良”等级通过全国社科规划办年度考核。《区域经济评论》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列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来源期刊。《中原文化研究》成为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刊和河南省一级期刊等。

3、内参

内参始终立足河南,以当好省委、省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为己任,以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努力开展为全省工作大局服务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及时解读重大理论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形成了《领导参阅》《呈阅件》两大“直通车”。2015年以来,进一步明确自身功能定位,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遴选重点选题、主动承担项目,通过《领导参阅》《呈阅件》等内参渠道,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呈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

2015年以来,我院共编发呈报《领导参阅》40期、《呈阅件》19期,获得省领导肯定性批示35人次。省委办公厅向我院发来感谢函,指出我院上报信息采用数量居全省前列,一批信息进入了省委决策视野,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4、网站

经过数次改版,院网站已成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信息平台和窗口。设立了信息共建共享数据平台,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目前已经开通了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全国地方志等数据库,为科研人员打开了查询数据的绿色通道。

(三)推进学术著作出版资助

为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专注学术方向,提升学术素养,不断推精品出力作,提升我院学术影响,2013年出台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2016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构建了青年学者学术著作、学术文库著作和资深专家个人文集三个层次的资助体系,并建立了个人常年申请,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定期评审的制度。

2014年,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包括“学术文库”7部、“青年支持计划”9部。其中《魏晋文学的多维观照》《再论朱襄氏》《根亲文化的讨论与思考》《亚细亚模式批判——试论传统中国的国家职能》等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2015年,出版《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竹林七贤研究》等著作18部。

(四)创新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完善。1985-2002年,先后举办了“河南向经济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河南向文化强省跨越理论研讨会”、“推进和谐中原理论研讨会”、“朱芳圃与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学术座谈会”、“河南省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研讨会”、“河南省寻根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等,活跃了学术气氛,推动了学术创新。2008年以来,连续两年开展了大型省情调研活动。主办和承办了“国际金融危机与中部经济增长高层论坛”、“区域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层论坛”、“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黄河文化研究会2008年年会”、“墨子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理论研讨会”等。2015年以来,为进一步开阔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助力科研人员成长,逐步构建了中原智库论坛、青年学术论坛、专题发展报告研讨会、专家学术报告会“四位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原智库论坛,四次青年学术论坛,召开经济、工业、社会、农村、金融等专题发展报告研讨会10次,邀请了国际国内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作学术报告10余次。

对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自建院以来,对外学术交流遍及20多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多个地区,与海外2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研究团体完成横向应用对策研究课题近千项,并与省直单位、地方党委和专业媒体合作,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三、创新成果考核办法近些年来,我院先后六次修订科研考核办法,把为现实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纳入科研考核范畴,并根据实际不断修正具体实施办法,逐步建立了课题选题机制、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科研考核机制、科研激励机制,积极营造了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不断激发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建立评价导向机制

近些年来,逐渐改变了以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纵向课题、权威转载、成果获奖等为重点,研究报告获领导批示、研究成果进入决策、承担应用型课题、参加决策咨询活动等为辅的重理论轻应用的评价导向。建立智库成果评价体系。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行政性评价与学术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处理好政治导向和学术自由的关系,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时效性和长期性的关系,超前性和现实性的关系,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

2015年,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交办的60个课题。按照2015年11月13日时任省委书记郭庚茂在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社科专家座谈会上的要求,我院启动了中英“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研究重大专项。受邓凯副书记委托,组织力量调研直管县市巩义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此外,我院每年发布的“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分析”、“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等研究报告,已成为全省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

(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加大对学术精品的奖励力度,尤其是对进入政府决策层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特别针对获得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环节给予重点关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引导科研人员多出精品、多出力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在多年科研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和办法,以院文件、规定、管理办法等形式加以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政策,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调动科研人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修改了科研奖励文件,扩大了奖励论文的覆盖面。以“青年学术成果奖”等形式,发现和培养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和有较高素质的后备人才。完善学术著作出版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中央“三报一刊”和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努力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和理论文章。

2014年,获得省级优秀成果奖共22项,其中《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2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新型城镇化的综合测度与协调推进》获一等奖。2014年,文史哲三个研究所发表论文147篇。2015年,在“三报一刊”上发表文章2篇,公开发表各类论文200多篇,其中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在《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40余篇。

(三)建立成果考核机制

不断创新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坚持创新为重、质量第一、学术原创、实际应用的评价导向与标准,实施科研成果综合评价;实行研究成果分类送审制度和质量把关制度,形成高标准、严密规范的成果质量保证体系。相继出台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科研成果评价积分办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同时,规范科研学术行为,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

根据连续多年考核结果,2014年,向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推荐专家学者43人次。其中,4名同志入选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五批“四个一批”人才,3名同志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资助,3名同志入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名同志入选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1名同志入选青年文化英才工程。2015年,推荐专家学者11人次,其中,3人入选河南省“811青年人才工程”人选、4人获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1人获第一批河南省青年文化英才称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