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建言

谢兵良:发掘湖湘红色资源办好党性教育基地

时间:2019-08-30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谢兵良 王连花

导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湖湘大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同时也是举世瞩目的红色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他多次提到的 “半条被子”、陈树湘“断肠明志”等故事感人至深,都发生在湖南。

湖南在新时期应如何进一步在发掘、保护、传承、弘扬湖湘优秀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上下功夫,引领激励全省人民奋勇前行?《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湖南是红色资源大省,素有“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美誉,发掘湖湘红色文化优势资源、办好党性教育基地,既是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迫切需要。

厘清认识,统一思想,提高站位

近年来,湖南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力度,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收到了较好效果。但社会上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阻碍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有的认为红色精神和经济工作是“两张皮”,担心红色精神讲多了会影响经济工作;有的认为讲看不见、摸不着、做不到的红色精神是过于“理想化”;有的认为红色精神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已过“有效期”,现在不太适用了。

所以,发掘红色资源、办好党性教育基地,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红色精神是我们党的精神血脉、精神财富、精神动力,要切实把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我们党固本培元、强筋壮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筑梦圆梦的重要抓手,提到关乎民族复兴、关乎人民幸福、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来认识。

摸清“家底”,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湖南红色资源丰富,全省共有革命遗址1832个,其中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475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00处、革命领导人故居488处、烈士墓270处。

近年来,湖南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呈现出如下新趋势:一是龙头带动。以韶山和韶山干部学院为龙头,以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等区域资源为重点,开发优质课程、形成品牌优势,带动了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开发;二是区域融合。以韶山为中心,整合全省党性教育资源,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三是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筹建了湖南党性教育馆,新授牌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陈树湘烈士纪念陵园、十八洞村等一批党性教育基地。

湖南在发掘红色资源、建设党性教育基地方面想了许多办法,积累了颇多经验,但与党中央要求、人民群众期待还存在差距,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一是特色不够明。湖南红色资源分布比较广、党性教育基地比较多,一些基地存在重复建设和特色不鲜明问题;二是发掘不够深。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不充分,对红色精神的提法、内涵、成因、要素等缺乏权威表述,导致认识不一、理解不一、表述不一;三是方法不够新。在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上,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现象;四是机制不够全。红色资源的保护修复、红色阵地的开发利用、红色教育的投入保障、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等存在体制不顺、制度不全、机制不活等问题;五是效果不够实。因为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存在娱乐化、庸俗化、市场化倾向,有的地方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没有真正落实落地落小、入脑入心入行。

因此,有关部门应对全省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现状、我省及全国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状况作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以便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扬长避短。

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打造品牌

加快推进湖南红色资源开发和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本省、着眼全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管齐下、多方努力。

整合资源,抓好“龙头”。湖南红色资源量多面广,应科学规划、有机整合,推动产生集群效应。《2019-2022年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强调“深入挖掘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以韶山为龙头、以省市党性教育基地为主干、以各类现场教学基地为支撑的党性教育基地网络”,对此要抓好落实。要继续发挥韶山的区域龙头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韶山干部学院的龙头作用。新成立的韶山干部学院是中央编办批准组建、中组部列入备案目录的全国64个党性教育基地之一,要举全省之力办好韶山干部学院,带动全省党性教育水平迈上新台阶。

深挖内涵,打造“精品”。要打造精品线路。打造以韶山为出发地的“1个小时内”湘东党性教育线路、“2小时内”湘北党性教育线路、“3小时内”湘南和湘西党性教育线路;要打造特色品牌。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全省一盘棋,实现错位发展。比如韶山的伟人精神、花明楼的党性修养、桂东的纪律文化、汝城的群众路线、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等都形成了地方特色;要打造精品课程。重点在精神提炼上深度挖掘,联合省内外知名专家,以课题委托、课程开发等形式,搞好红色精神研究工作和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党性教育精品课。

创新形式,拓宽渠道。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满堂灌”讲授、听报告单一模式,加大现场教学、情景教学、访谈教学、体验式教学力度,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开拓网络阵地,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虚拟展馆、微信公众号等教育网络平台,实施“实地+网络”的教学载体和教育模式,开发网上纪念馆、博物馆等,推动实体场馆向网上延伸。

健全机制,强化保障。要健全红色资源保护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开发,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电子文本等形式,保存好历史留给我们的生动教材,并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保护红色资源的合力;完善开发利用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对红色资源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因地制宜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充分调动发掘红色资源、办好党性教育基地积极性。

(执笔:谢兵良 王连花)

(来源:湖南日报 ,2019年8月29日)

(编辑:内容管理员002)